鄂伦春族柬达温音乐传承现状的探究

2019-12-18 07:09刘卫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活态歌者

刘卫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鄂伦春”汉译为“住在森林里的人们”,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伦春族目前有8659人,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另外,还有部分鄂伦春族人分布在俄罗斯的埃文基自治区、雅库特共和国、秋明州、阿穆尔州”等11个地区内,它与鄂温克族人一道被统称为“埃文基”(aiwentʃi)。历史上,我国鄂伦春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早期是以狩猎为主、捕鱼、采集为辅,20世纪50年代定居后,逐步发展成为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综合类生产生活方式。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内涵丰富,种类广泛,主要有“柬达温(tʃantaaun)、伊合嫩(jxeen)、摩苏昆(muʃk’uun)、萨满调(ʃamantiɔ)、波波咧(pəpəliə)、崩纽罕(peŋniuxan)”六种类型。其中“柬达温”在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鄂伦春族柬达温,在相关文献记载中有“唱”、“歌”、“山歌、小调”之意。它是鄂伦春族人在长期的游猎、采集生活中产生并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鄂伦春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般为成年人所唱,即兴发挥,旧曲填新词是其常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其曲调、内容和音乐风格依据歌者所处的场合、社会经历以及情绪抒发的不同而也会有所不同。关于柬达温的分类,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后发现,学术界学者与民族内部文化持有者各持己见。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对于柬达温的分类至少涉及到有三种分类方式——“流域划分、区域划分、时序划分”。本文主要是围绕着柬达温的传承现状展开研究,所以在此,分类问题不再详细赘述。

一、柬达温音乐传承的现状

为了获悉鄂伦春族柬达温的传承概况,笔者在系统化的整理、研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先后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2017年1月、2017年9月共4次前往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和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阿里河镇、托扎敏乡、乌鲁布铁镇、大杨树镇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这期间,本人走访了36人次民间歌者和地方学者,对16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者进行了歌曲录制,累计录制柬达温曲目240余首,并对这些演唱者进行了详尽的访谈。而后笔者通过对这些民间艺人口述史料的整理和对比分析后,对鄂伦春族柬达温的传承现状进行描述。

其一,部分柬达温题材、类型以及传统曲目濒临失传。由于鄂伦春族在定居前后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目前狩猎类、神话类等跟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柬达温题材,以及过去鄂伦春族人张口即来,最能自由抒发情感的“无词柬达温”几乎都面临失传。另外据实际统计,在已收录的240余首柬达温曲目中可知,传统柬达温曲目急速流失,现存传统的柬达温曲目数量有限。

其二,民间艺人面临断代。近年来随着鄂伦春族中老民间艺人的逐个故去,柬达温传临失传的处境,人们常说:“一个民间老艺人的故去,就意味着就一座博物馆的消失”。随着民间歌唱家的故去,其身上所承载的柬达温音乐文化还没来得及传承与保护,也就随之而消失。

其三,即兴编创与传承能力缺失。目前鄂伦春族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已基本不再喜爱和传唱柬达温,更不具备相关传承能力;此外,在20世纪50年代定居前,鄂伦春族人基本都具备“即兴编创”柬达温歌曲的能力,“旧曲填新词”是早期鄂伦春族人常用的一种编曲方式,而现代鄂伦春族中这种个体即兴编创能力也在逐步退化。

其四,传承方式呈现多样化。早期鄂伦春族柬达温多以“耳濡目染、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为主,如今“文本传承、学校传承、媒介传承”等传承方式替代了早期的单一化传承模式。

二、柬达温音乐传承现状的分析

综合以上描述可知,鄂伦春族柬达温音乐传承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在此部分,笔者试图从如下几点来究其原因。

第一点,社会背景及功能发生变革,由于鄂伦春族在20世纪50年代历经“定居阶段”,定居后至今,鄂伦春族的整个社会大背景、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其面临是一个不断的商业化、经济化的时代,而这也是导致鄂伦春族柬达温传统题材、曲目等在不断面临失传,以及传承发生断代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柬达温早期多属于一种“自娱型”的社会活动,自我抒发、即兴编创是其表演与传承的核心,随着鄂伦春族社会背景的改变,柬达温逐步趋向了一种舞台化、节日化的“固定型”社会传承。

第二点,民族母语面临丧失危机。语言在柬达温演唱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不同区域的鄂伦春族中,由于母语被汉化以及与周围语言融合等原因,因此,鄂伦春语一直也是出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进而这也是导致柬达温曲目流失和年轻一代传唱情况不乐观的一种原因。

第三点,顺应新时代发展诉求。21世纪初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火热进行,促进了鄂伦春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方式的变化。非遗新时代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柬达温音乐文化传统的单一性传承方式,同时也为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鄂伦春族人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流,满足大众群体的审美需求。

第四点,民间音乐文化重构成为重点传承趋向。早期我国鄂伦春族柬达温的音乐题材和类型众多,但因受现代流行音乐以及外部民族文化等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导致鄂伦春族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无法再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传播。为了改变此种情况,鄂伦春族的当地群众已把柬达温民间音乐文化的恢复与重构,划为保护鄂伦春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点。

三、柬达温音乐保护传承的建议

鄂伦春族柬达温是集音乐、表演、创作于一体的民间活态艺术形式,是以一种多维立体化的方式生存着。单一的柬达温音乐“碎片化”或“口号式”的保护研究,还是无法深入问题根本。如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在鄂伦春族柬达温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尊重民间语境、掌握音乐本体、强化歌者观照,把握好“语境——歌——歌者”三者之间关系,是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重心。

(一)尊重民间语境

鄂伦春族柬达温是在一定的民间语境中进行表演和传承的,其历史发展、表演形式、表演场合、受众群体、传承方式等皆固结于这一“民间语境”之中。

因而将鄂伦春族柬达温放置于一定的“民间语境”之中来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必要的,此外,由于民间语境时刻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鄂伦春族柬达温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因民间语境的变化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活态”特性。对于这种“活态”性,我们应秉持着一种“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去对待,所谓“继承与创新”其实就是一场“旧民间语境”与“新民间语境”的博弈。在旧民间语境中,鄂伦春族人演唱柬达温可以说是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其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但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狩猎、捕鱼或采集,在舞台上演唱柬达温、采用电子设备录制柬达温、集中在固定节日中表演等,这是现代化社会带给鄂伦春族人的生活习惯。这种新民间语境要求摆脱就民间语境中的传统观念,如:早期传统所演唱的《赛马》、《猎歌》、《提亲》等柬达温曲目,在新民间语境中已无法适用。因此,在新民间语境中人们,通过各种新尝试对柬达温进行革新如:对内容上革新、表演形式上的革新等,适应新时代群体的口味,获得观众的认可,在让人们感受传统艺术新生力量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柬达温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鄂伦春族柬达温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我们只有合理地把握和尊重柬达温所处的“旧民间语境”与“新民间语境”转化关系,才能找寻到鄂伦春族柬达温延续的方向。

(二)保护音乐本身

现在学者在音乐研究领域中经常强调的问题是“不管我们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我们最终要解决的还是‘音乐问题’”。对于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鄂伦春族来说,在音乐传承上“口头传承”是其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群体的选择,而“文本传承”则是鄂伦春族柬达温表演的产物。因此,在鄂伦春族柬达温的传承中,我们既要以“活态歌声”为研究中心,也不能忽视“歌本研究”在赞达的传承中学术作用。

1.抢救活态歌声

“活态声音资料”对于传承者和研究者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当前对于活态音乐资料的抢救也是极为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从“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去进行传承与保护。首先,在实践层面上,柬达温演唱者在传承的过程中应重视口传性这一音乐传承形式、掌握柬达温在活态歌声传承中的核心要素;为了更好的传唱,还可优先考虑对其活态歌声进行录制保存。其次,在认知层面上,相关柬达温的口传者和研究者,应熟知柬达温目前存在各种活态形式,找到对其进行保护的重点,如:“民间艺术团传承、高校传承、舞台化的传承”等等。简言之,对于柬达温活态歌声的抢救要时刻保持客观态度,不可盲从对待或主观强加判断。

2.深化歌本式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鄂伦春族柬达温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音乐形态分析与民族志式的描述上,而应以鄂伦春族柬达温音乐本体为核心,运用相关音乐理论方法,去更深层次地挖掘这一音乐事象背后的文化学意义。与此同时,为了鄂伦春族柬达温音乐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下去,作为柬达温音乐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更应为其去开辟更多的保护途径与传承策略。

(三)强化歌者观照

“歌者观照”是学者唐钱华在《壮族民歌研究的歌者观照》[1]中提出的,其之意便是在强调“歌者声音在场”的重要性。反观而之,当前对于鄂伦春族柬达温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名称、体裁分类、音乐本体、传承保护、文化内涵等方面,而对于柬达温传唱的主体(歌者身影)却关注甚少。因此,如若单从柬达温的保护与传承角度来重新把握和审视以上研究成果,或许民间歌者的“口述——表演——传承”也是鄂伦春族民歌音乐研究中急需反思与考虑的必要因素。

1.口述史料

歌者是鄂伦春族柬达温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口述史是诸多学者进行实地考察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特别是在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中,口述史显得尤为重要,就如:保尔·汤普逊在《过去的声音》中所说:“口述史未必就是变迁的工具......在历史写作过程中,无论借助书籍、博物馆还是广播电影,它都能通过曾经创造和经历过历史的人们自己的语言,重新赋予他们子啊历史汇总的中心地位”。[2]

透过民间歌者口述,不仅由此可窥探到鄂伦春族人对“鄂伦春族历史”、“柬达温历史”、“歌者生活史”等方面的构建,还可以发现鄂伦春族柬达温的传承现状及规律。如:笔者在采访民间歌者“额尔登掛”时,她生动的口述了个人从出生至今的学习生涯、生活情况、学歌过程、以及对每首柬达温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歌者口述史对于鄂伦春族柬达温研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学者在今后的鄂伦春族柬达温研究应予以重视。

2.表演风格

鄂伦春族民间歌者在柬达温的表演上具有很强的“即兴发挥”能力,即使是同一首歌,同一位歌者在不同的历时空间中其表演也会有所不同,在此情况下,歌者的表演风格就被映衬出来,显得格外突出。因此,挖掘民间歌者记忆深处的歌唱结构、加强对民间歌者表演风格的形成、变化的研究,既可以对鄂伦春族柬达温口头音乐传统文化的进行传承,也能更好展望鄂伦春族柬达温当下的发展方向。

3.传承机制

而今,随着鄂伦春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逐步消失,部分鄂伦春族柬达温的传承也濒临断层阶段,随着老一批民间歌者的离世,许多还未来得及传承的音乐文化事象就已随着老人的离去而消失。因此,我们需加快对民间歌者掌握的柬达温音乐文化知识、歌唱艺术、现存状况等的相关资料搜集与研究。充分调动鄂伦春族民间艺人、民间社团组织的积极能动性。多给其提供或创造教授柬达温、展示柬达温音乐表演的机会,使他们发挥出在传承本民族音乐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柬达温作为鄂伦春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境况是极为令人担忧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学者和地方文化持有者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从实地调查与分析来看,强化“民间语境”、“音乐本体”以及“歌者在场”三者之间的共生与互动关系,是柬达温在当前传承中应值得把握的重要方向。关于鄂伦春族柬达温传承现状的调查,笔者在今后还会持续的关注与探索。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活态歌者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草原人民的歌者——记蒙古族诗人包·布仁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歌者和履痕
裸露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