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锦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初级中学校,四川 阆中 637400)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海量资源的整合,利用微课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海量的教育资源筛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将课程中的生物知识进行直观的展示,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体验感,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通过微课信息的筛选和反复学习,加深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和转化,从而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针对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针对性的选择学习资料,灵活掌握学习节奏,实现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安排,促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微课短小精悍、直入主题、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能力,从而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生物科学思维的形成。
微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求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内容简练、指向清晰,微课通过高度凝练教学内容,建立明确的课程结构,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进行内容的填充,因此微课资源为学生构造了一个主题明确、结构紧凑且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在直观的信息资源展示中实现教学目的,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且帮助学生在一个个明确清晰的教学情境中,开启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从而形成生物科学思维。
合理的微课设计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微课内容的有效设计。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间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确立明确的课程主题,内容清晰明确、针对性强,同时注意简洁的设计和语言表达,增强微课的传播性。教师在制作和筛选微课资源时,应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一些社会热点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微课资源的作用,起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效果。
如《细胞的癌变》一课的微课设计,首先明确课程主题——如何预防癌症,设计课程框架,分为癌症的危害、癌症的形成原因、如何预防癌症三部分,进行内容的填充,通过我国每年癌症病人的数据引入课题,列举癌症的发生对人类健康及生活的危害,通过图表数据展示癌症形成的因素,并提出如何预防癌症的方法,最终唤起学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视。
生物科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选择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微课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社会热点新闻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增强学生生物科学的探索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课中,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视频或图片引入微课教学,通过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环境及资源危机,唤醒学生对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的深刻认知,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及应用生物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并通过身亲的实验感受,促进生物学科科学思维的形成。
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这一课程的微课制作,可以设计为通过对成熟的紫色洋葱鳞片进行实验观察,探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情况和原因,探索不同植物的细胞液浓度,判断不同实验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作用。通过微课录制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对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是高中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微课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结果。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微课制作及筛选的能力,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特点,针对性进行微课内容的设计,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热点新闻,填充微课内容。微课的制作应充分考虑其内容的实用性,并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从而形成生物学科的科学思维能力,为生物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