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国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周庄中心小学,河北 保定 072450 )
周庄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地处一代宗师、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故里,学校始终坚持“传承太极文化,促进和谐育人”的核心理念,确定“静心定志,德艺双馨”的育人目标。用太极静心,用传统文化定志,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教师的态度与思想改变是前提。我校通过制度化地设计,让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修成为常态,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参加县教师研修班培训,一次次全封闭师资培训让教师收获颇丰。
无论是王宝寨副局长的《让经典教育回归生活》的精彩讲座,还是薛松老师所作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与落实》分享,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经典素养,帮助大家解答了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扫除了心中的雾霾,让老师们听后有感、感后有悟、悟有所得。通过教师全员培训,转变理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培植信仰,创造氛围,为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早诵读、午书写,日力行,晚反思,周总结,月提升,落实日周月三常规八个一。
日常规:每日一礼——鞠躬礼(课前、课后师生互相行礼),每日一读——早诵读(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每日一写——午书写(午书写经典语句),每日一课——弟子规(综合德育课),每日一省——日日新(写心灵日记)。
周常规:每周一课:上好传统文化课。每周一评:上好综合德育课,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月常规:主题月评价总结,每月开展“德育之星”评比。
具体做法是:
早诵读:每天8:05随着广播“让我们端身正坐,一起来诵读经典”,师生开始齐诵经典。
诵读做到:三定--定时间、定进度、定坐姿。低年级读对节拍,学会生字。高年级读出韵味,理解经义,感受国学的美。
午书写:每天中午在《太极》配乐中书写经典语句。
晚反思:写心灵日记,对照所学经典,反思自己的行为。
日力行:每天完成力行作业。
我县教体局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确定传统文化教材,为各个学段提供了学习的便利。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孝经》、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孟子》。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做到课前研读,教师先熟读、理解,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读法,尤其是字音、断句要读准确。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然后读流利,要熟读成诵,读出古文的韵味。
开展课题研究,就传统文化课上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研讨,只有勤于总结,善于提炼,用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课题《农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习、践行《弟子规》为基本内容,以循序浙进、注重效果为基本原则,广泛深入地开展《弟子规成长日记》德育教学,用《弟子规》来规范老师学生的一言一行,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德育成长日记的应用是一个把学生的学和习有机结合的关键点,既避免了只学不习的“长浮华”,也避免了只习不学的“任己见”,加固学习与力行并进的根本。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我校编写了校本课程《孙式太极拳》教材,把“太极拳”列入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以校本课和大课间为主阵地,把太极拳融入到教学中,学校师生在大课间练习太极拳,动作整齐、规范。通过“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太极拳练习缓解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参加望都县第一、二届武术锦标赛,均荣获团体第一名。保定日报对太极社团活动进行了图片报道。我校太极社团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0套的《中华万里行》节目拍摄和旅游卫视《品味中国》节目的录制,美国孙氏太极拳传承人也专程来我校参观学习。
成立传统文化教研组,着力打造学习型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教研活动。以推进传统文化课程为研讨主题,比如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课程的架构,以及《弟子规成长日记》如何实施等,而且教研组成员都加入传统文化师资共学班,每周一固定聆听王局长的讲座。
扎实开展师生诵读工程,成立国学社团,让其成为师生锻炼的平台,成长的舞台,引领学生与经典同行,擦亮人生底色。学校定期组织大型朗诵比赛、诵读节、读书月等经典系列活动,并且把《弟子规》融入特色课间操,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践行经典。教师诵读团队在参加我县第一届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小学组第一名,第二届大赛荣获全县一等奖。
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每周开展一次班级家长课堂,每月召开一次校级家长课堂。家长们学习王宝寨老师的《圣贤文化与家庭教育》,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等名家讲座,了解了教育要有“仁、义、礼、智”四端,应该注重预防教育和时机教育。随着每周一期的学习,家长明白了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圣贤经典的学习重在力行,在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中体会到了圣贤教诲的喜悦。“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依照经典的教育精神,从根本上着力,唤醒良心、导正初心、修炼定心、增长慧心、守住诚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融入课程、融入文化、融入生活、融入实践、融入管理、融入家庭教育”,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传统文化修学和教学的基础,以便持久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