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提高农村中学教师亲和力的途径之一

2019-12-18 07:09张红霞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亲和力粽子民俗文化

张红霞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六中学,辽宁 大连 116200)

中华民族是个有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度,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模式也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传统的节日、民间的习俗已越来越被人们淡化,甚至遗忘。当代的学生对此知之了了,甚至一无所知。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大力弘扬中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民俗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能被下一代丢了、忘了。引导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也能因不喜欢一个老师而讨厌上他的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农村已经不再是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农村学生也不再是老实、单纯、见识短浅的大山里的孩子。他们对教师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尤其是思维有了质的飞跃的中学生,个性化更强。在今后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农村中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断地调节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多方面需求。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融入课堂,便是提高农村中学教师亲和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它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呢?经过一番研究并实践,总结得到以下方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故事是所有人一生的兴趣。何况一个中学生,何况还是自己老师的故事。别人备课围绕课本,我备课又多了一个“围绕”——传统节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会艺术性地给学生讲自己在传统节日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比如春节贴对联的趣闻轶事。“金鸡满架的故事”学生们或大笑、或感叹、或无奈,这其中产生了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二、让“不期而遇”成为“理所应当”

课本中有《社戏》、《安塞腰鼓》、《灯笼》,我们有送灯、五色线、散壮……

每到课本中涉及到民俗民风的内容我也会关联当地的风俗,每当阅读练习中偶遇了民俗文化的情节,我就给他们拓展开来。比如正月十五送灯,所有人都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送灯仪式。男长辈在家里供奉的家谱祖先牌位前点蜡烛,再带上用萝卜刻的小灯台插上蜡烛,纸和香,孩子们提着灯笼引路。到了祖上的坟地,挨个坟冢的门口点上一个小蜡烛,烧纸、烧香、放鞭炮、叩头。表示对先辈们的怀念和敬重。女长辈们在家里每个房间、每间厢房、各种鸡鸭鹅牛羊猪圈点上小蜡烛,表示除恶驱邪,祈求一年光明太平。

再比如一次阅读练习中讲到了寒食节,我即兴话锋一转,你知道寒食节怎么来的吗?你知道我们当地怎么过这个节日吗?平静的课堂瞬间荡起了涟漪。

今年的端午节,源于我的相关的一个课题研究,我做了充分的备课。端午节的起源主流的三个版本的传说,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都做了解说。从南方到北方虽然都吃粽子,但民俗上还是有差异的。粽子、艾蒿、桃树枝、铧铁、五色线……一种种、一样样儿,都有何寓意?妈妈为何要早晨趁孩子没醒来的时候给孩子戴上五色线?为什么要把它丢在端午后的第一场雨的河水里?为什么有种说法要戴到六月初六?在我的充分铺垫下,他们兴致勃勃地回家了解,并操练起来了。

我还策划了一次顶鸡蛋比赛。利用一天中午午饭休息的时间,所有人带的都是妈妈姥姥等做的粽子和各种蛋。农村都是自己家包的粽子,自己家养的鸡鸭鹅下的蛋,家人又自己腌制的咸鸭蛋、松花蛋等,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特别好吃。大家分组用鸡蛋小头互相顶,评出鸡蛋王。在鸡蛋壳碎裂的咔咔声中,在一片欢笑声笑语中,大家相互吃蛋和粽子,同样的蛋,同样的黄米糯米粽子,学生却吃出了不同的味道。甚至有人很感性地说:“还是我妈妈做的最好吃,因为那是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的味道,那是妈妈的味道!”

如此,不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情商,提高了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更是在学习中、活动中,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内涵,而且爱上了民俗文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营造了潜移默化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氛围。

三、即兴小练笔

结合每一次的“不期而遇”,适当也会有小练笔。“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是什么”用说明性语言介绍清楚。“红白事你支持搭台唱戏吗?”结合你的经历谈感想。在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激发他们思考,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又运用到生活中去。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深化了学生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四、快乐的吃,生动的写

二月二龙抬头,女生帮妈妈做春饼,男生帮爸爸画仓囤;寒食节蒸散装,帮妈妈做,跟踪整个流程;端午节对民风民俗的调查了解、包粽子吃粽子、顶鸡蛋等系列活动。课前五分钟讲趣事、收获,课堂上谈立意和选材、论构思和手法……真情实感源自于生活经历,再来点写法指导,文思自然泉涌。在实践中民俗文化烙印于心,融入血液,传承开来。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它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自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亲和力。我愿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桥梁,让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落地,在学生心中生根。

猜你喜欢
亲和力粽子民俗文化
好吃的粽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