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燕
(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意识,孕育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高扬着“有志者事竟成”的追梦精神,讴歌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气节,宣示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强调着“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荣辱意识,教养众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思想等。
立什么德?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他向青年人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告诫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出了青年的成长方向,包含着丰富的立德内容,既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自由理想,又有“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的法治思想,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抱负,更有“夙夜在公”的敬业理念,还包含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风尚……广大青年要深培厚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怎样立德?立德是全方位用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育人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1.教师是立德树人的灵魂清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他引用“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至理名言,指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他引用“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指明一个好的老师既是“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他引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指出知识积累对教师素质的作用。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2.青年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2013年,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4年他在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讲:“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2014年,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教导青年,对青年给予厚望。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好学、坚韧精神鼓励青年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要勤学刻苦磨炼促进成长进步。
3.育人环境是立德树人的主要保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等来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习近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育人环境的理念,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为立德树人营造风清气正、正本清源的育人环境。
高校要构建高水平育人培养体系,改进育人培养机制,优化育人学科布局,形成完善育人格局,为立德树人贡献智慧、提供方案,营造青年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四个自信”思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位,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文化,它是由古代的哲学思想、传统伦理道德、传统文学、传统民俗文化和古代教育思想等构成,可谓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人文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结合。它既可以让大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薪火相传的诗书礼仪,深刻领会古代先贤流传至今的思想精华,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和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可以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认识到现实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持守。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将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内化于心并指导他们的行动。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等,而在路径方面则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进行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创新等,这样才能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