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颖杰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养马庄乡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000)
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大部分小学生的爱好非常广泛,其中游戏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在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把游戏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会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下面我谈谈自己点滴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因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或地域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内容的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做做游戏,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搭石》时,在课前就组织学生做游戏。因我们这里没有小溪,也没有搭石。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较陌生,在学课文前,我带学生去校园里做“走搭石”的游戏。我提出:把沙坑当作是有浅水的小溪,没有桥怎么过溪?孩子们都想到用石块排起来帮助过溪。于是他们搬来校园里的砖头、石块一步一块排起来。接着全班同学都参加“走搭石”,排队轮到走的孩子就要走好搭石,没轮到的孩子就站在一旁观察同学的行为。一下子,操场上沸腾起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我站在一旁边指导,边观察孩子们的举动。开始时他们的速度没有协调好,各人速度不一,有快有慢,有些孩子踩进“溪水”中了。于是,我指导他们要把握好速度,注意前后两个人之间的速度协调好。在“走搭石”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女生发现有一块“搭石”不稳固,她就重新摆。在摆“搭石”时,她把那块石块使劲地摇了摇,觉得稳固了才走过去。游戏结束时,我扮演记者去采访那个女孩。我问:“A同学,你刚才为什么重新摆搭石?”A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看到有个同学因这块石头摇摇摆摆而踩进沙坑里了,不重新摆好,我也会掉进沙坑里,后面的同学也会掉进去。”显然,她的回答跟课文中的那位老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通过“走搭石”的游戏,孩子们对《搭石》这篇课文中的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对“什么叫搭石”,“怎样摆搭石”,“老人重摆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几个知识点可以迎刃而解了。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有些课文根据其内容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玩玩“我来当演员”的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猜字谜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经常开展猜字谜,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一举多得。例如:我在教“裹”字后,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我做了个字谜:“一个苹果包在衣服中。”学生想了想后猜出是“裹”字,并说出理由。再如在教学“默”字后,我做了字谜:“一只黑狗是哑巴。”他们一下子猜出来了,并把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他们越猜越有兴趣,尝到成功的快乐。紧接着他们纷纷说:“老师,你再编。”“老师,你接着做!”乘此机会,我在黑板上写上“沓”字,要求孩子们自己来编字谜。一开始他们呆住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提示他们用老师编字谜的方法想一想,写一写。过了一会儿,好多孩子举手了。他们有的说:“水中有太阳。”“太阳掉到河里。”“河里有太阳。”……他们各抒己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充分发掘利用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撞击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真正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