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周之澄 周武忠
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端学术会议”(校文科处认定),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办(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esign Science, 缩写为ISDS),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承办的正式国际会议。9月20日至22日,以“东西方设计比较”为主题的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巴西、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9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周武忠教授主持。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前主席、英国格拉斯哥大学John P.Shackleton教授,韩国设计文化学会会长、协成大学Chung Heejin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上举行了“Design 9”联盟成立仪式、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颁奖仪式、国际设计科学学会网站及《国际设计科学学报》发布仪式。在“Design 9”联盟成立仪式上,周武忠教授介绍了联盟主旨和联盟成员,并宣读了《设计科学上海宣言》,宣言分为“学科与地位、问题与挑战、责任与使命”三部分共九条,就设计学科的认知、发展、未来和设计学人的共同使命形成了共识,希望将设计界人士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设计科学大厦,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设计力量。南京艺术学院奚传绩教授、柏林艺术大学Gert Groening教授、江南大学张福昌教授,因对推动国际设计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ISDS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颁奖后各位获奖嘉宾分别发表了感言,并对设计教育领域提出了殷切希望,即设计的初心和本质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在面向世界、面向产业、面向经济和面向民生的实践中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创造解决地球家园、全球经济和民生等问题的好设计。之后,周武忠教授公布了新版上线的国际设计科学学会网站信息以及《国际设计科学学报》发刊号的相关内容。
随后举行的大会主题报告分四个场次进行。第一场由张立群副教授主持,来自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中外学术专家以“东西方设计比较”为主题进行演讲。孔繁强副教授主持的论坛之二则聚焦“设计理论创新”,就“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游戏化设计”等设计话题进行探讨。第三场的主题为“开放的设计教育”,主持人王震亚教授邀请演讲嘉宾分享各自对于设计教育未来趋势的新颖观点。第四场报告围绕“体验创新&设计赋能”,主持人戴力农副教授邀请业界精英与高校学者,从用户与新技术两个视角对设计实践展开不同的解读。报告结束之后的闭幕式上举行了ISDS-GOD-Prize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共有来自国内外14所高校的教师及硕博士生获得此项荣誉,此次东方设计论坛共产生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和三等奖10个。
大会报告由紧扣主题的“东西方设计比较”系列议题拉开帷幕。来自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刚刚在大会上荣获“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的Gert Groening教授首先做了名为《花园文化:21世纪早期中欧设计研究概览》的报告,他由“chinoiserie”一词引入中国风概念,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书籍图片和旅游报告介绍了近两百年来欧洲人对于中国园林文化的了解,表明江南园林的造景思想、亭台楼阁的建筑意向等都对欧洲的建筑与园林实践活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Groening教授认为,当人们试图理解与园林文化和园林元素相关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与中欧设计研究的关系时,用于承载园林文化的物质元素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能够持续地以中国和欧洲丰富的园林文化及其设计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写作和成果发表,一个足以跨越10年的研究项目就能够诞生了。同时,他呼吁看到更多的学术集刊与评论材料,让中国人尽可能多地了解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园林文化和设计,这其中所透露出的正是对东西方设计交流与比较工作的渴求。最后,Groening教授提到了与孩子们交流花园文化、培育其园艺意识的教育意义, 并认为这将是21世纪园林文化设计研究的又一个广阔而有前景的领域。
韩国设计文化学会(The Korean Society of Design Culture)会长、韩国协成大学教授Chung Heejin先生以《东西方设计教育比较研究》为题汇报了有关东西方设计教育趋势研究的课题内容。他首先介绍了现有的设计教育体系以及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接着以图表形式展现并分析了基于现代韩国高等设计教育的调研结果,指出其现存的问题包括:采用束缚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先行教育方案、过度依赖高科技工具、唯结果论以及忽视研究过程。最后,Chung Heejin教授提出了设计教育的目标在于传达给未来设计师们一个理念:最大化创造出使用者参与和共享的快感;他通过播放法国和韩国两个设计作品的影像内容,展示了这一目标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在这一点上,东西方设计是殊途同归的。
南京工业大学谷莉教授在《关于中国元素在西方设计应用中的思考》报告中按层次划分递进式地介绍了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文化渊源、中西方设计思想比较以及中国元素在西方设计的应用。她指出,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改造社会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艺术设计也日新月异且呈现出新的面貌;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又重新被世界瞩目,由此推动了中国的设计发展。她还认为,中国元素在设计应用发展中需要不断与外来文化因素碰撞与融合,并由此最终为世界所接纳。最后,谷莉教授提出中国的设计艺术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世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中国元素在世界设计舞台的应用,实质上是一种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现象,是“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何传播中国文化,让属于世界的中国风格设计重新大放异彩,值得重视与关注。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李超德教授在他的报告《2018:设计研究的变革与阵痛》中首先回顾了2018年度设计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选取了其中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随后从四十年来我国设计学发展历程的角度指出中西方设计在产业、创造力、先进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的巨大差距;并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方设计学研究”“红点奖”争议、“设计扶贫”等设计学界的热点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李超德教授认为,设计问题根本上是技术和文化的问题,和民族的影响力、话语权息息相关;由此,他思考了设计界的前沿理论研究滞后于设计实践的原因,强调了设计理论界知识更新、突破旧的研究路径的迫切性,并对如何拓宽研究视野、建构新的研究范式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思路与倡议。李超德教授同时也指出,正如东方设计论坛所一直倡导的“东方设计学”及周武忠教授率先提出的“新乡村主义”一般,即便一些理论与前沿研究存在着较多争议,但这些努力与尝试对于我国的设计学科发展及相关研究进步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宗立成副教授在汇报《先秦时期的器物文化与造物设计》时,首先从历史遗存器物和历史文献两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器物文化进行了阐释,对器物文化的起源与特征、先秦器物的分类等内容做了简要介绍,梳理了先秦器物文化研究的脉络谱系。接着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探讨了先秦时期造物设计的历时性发展概况,总结出先秦时期造物设计萌芽、形成、转变、确立的四个重要阶段。最后,他认为,研究造物设计源头是为探寻文化文明之源,研究先秦造物设计活动是为构建中国设计文明基础,研究先秦造物设计活动是为分析中国设计文明之根,唯有融汇古今方能厚积薄发,研究我国古代置器造物的设计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明精髓。
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穆琛博士以《民国图案教材中的图案释义》为题做了大会报告,选取民国时期的三部代表性教材著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这三种教育类别下的图案教授理念,并采用线图方式归纳出每一部教材的图案系统。他指出,《基本图案学》侧重于对器物纹样与装饰表达的教学;《图案法ABC》以“美育”思想作为基础,构建出全面、简练、通俗的图案体系;《新图案学》则引入形而上学的内容,以论述作为主体,呈现出系统的、自洽的、有明确学科自觉的图案系统。在报告最后,他从写生变化法、西方艺术形态的引荐以及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强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国图案教科书对新中国初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巨大影响,也探讨了现代设计体系回归至较为扎实、系统的基础专类研究的重要性。
浙江工业大学闫丽丽博士发表了《雕塑之法或器用之道?——包豪斯陶瓷工坊的形式原则》的大会演讲。她首先通过丰富的史料图片与人物关系图对包豪斯陶瓷工坊的地理位置、主要关系人(如形式师傅格哈德·马克斯、技术师傅马克斯·克雷汉等)以及工坊陶瓷作品做出简要介绍;随之以工坊师生们的一系列造型多变的陶瓷产品为例,探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与抽象艺术的结合、陶瓷与雕塑的结合及手工艺与工业化迥异的立场。其中,她特别强调了格哈德·马克斯在包豪斯陶瓷工坊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在他抽象化、雕塑化、模块化和“加法原则”的设计指导下,工坊的诸多实验作品作为德国陶瓷设计的代表,影响着现代设计诸多领域的发展与走向。
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陈璞博士与参会嘉宾分享了德国视角的再生设计理念。在她的报告《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中,可持续性设计理论作为一种动态理论,倡导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她由“废弃和设计”、“回收再利用”这两个话题引出并讨论了可持续性设计对社会公众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她认为,可持续性设计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设计师们应学习如何秉持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再设计,用创意性的设计传达社会内容和社会意识,从而激发公众的社会关怀。最后,陈璞博士强调了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一方面为人们营造更美好的生活氛围以及更人性化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能够体现设计师的社会价值、尊严和成就。这一点也恰恰可能是目前国内设计界较为欠缺的部分,设计不应仅停留于简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阶段,而应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博士生,来自马来西亚的Rosmadi Amalia则向嘉宾们汇报了其对马来西亚旅游管理中游戏与场景设计的研究见解。在题为《马来西亚旅游情境中的游戏化设计对游客环保行为动机的影响》的报告中她提出,旅游过程中的生态行为及环境责任行为对于减少全球旅游业之于环境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这充分体现了设计研究与设计行为对于服务行业,甚至对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引导功能。她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游戏化设计”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在非游戏环境中使用游戏设计元素,并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达到直接或间接引导和规范人类行为的目的。在许多领域,游戏化已经被用作实现预期目标或行为的激励手段,因此,游戏在改变人类行为方面的能力超出了它原本的娱乐目的,而设计过程则是能够使其发挥出远超基本预期效能的核心步骤。Amalia认为,鉴于人们愈发熟悉使用新的技术,因此将游戏化注入旅游情境中的设计能够促进人们获得正向的生态行为动机。最后,她提出了基于规范激活理论(Norm Activation Theory)的生态行为游戏化模型,用以阐释游戏化设计元素如何影响游客的生态行为动机。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John P.Shackleton教授在其主旨报告《英国设计教育简史》中,重点介绍了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英国的设计业、工业和制造业逐渐落后于其竞争对手,为此,英国专门成立“政府设计学院”(后来成为“皇家艺术学院”),旨在“提高装饰艺术水平,尤其是针对英国本土主要产品的生产”,基于此英国的艺术和设计教育体系得以建立。在报告中他梳理了从欧文·琼斯(Owen Jones)的《装饰语法》到“工艺美术运动”期间设计类院校的发展脉络;着重介绍了于1879年成立的伦敦技术教育促进会,该促进会的目的在于提高工匠、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工程师的培训水平,并设立了四个主要目标:(1)技术检查;(2)成立肯宁顿市工业美术学校;(3)成立南肯辛顿中央机构;(4)向伦敦及其以外的技术机构提供赠款。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一系列功能性设计教育举措,英国的现代设计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王子健博士分享了《超越包豪斯——塑造未来》的报告,他首先以包豪斯的一幢校园建筑为例梳理了包豪斯建设初期至今在建筑外观、环境空间以及功能承载方面的变迁;同时概述了乌尔姆造型学院及博朗设计在德国设计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他介绍了他所在的工作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在设计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举措与做法,积极鼓励学生在设计学科学习与实践的全流程参与。最后,王子健博士提出“专注+开放”的设计教育理念,并在大会上呼吁“关注基层设计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成长可能”。
在《英国设计教育评析》报告中,不同于John P.Shackleton教授的英国本土视角,上海师范大学江滨教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以及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这两所高校,从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方法、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入手对英国的设计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先进的英国大学教学体系具有高度互联网化的管理模式,其课程体系兼顾拓宽学生知识广度的通识课以及加深其专业知识纵度的专业课,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注重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作思维过程的表达,尤其鼓励采用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走进工作室与工厂,最大限度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
宁波大学曹盛盛副教授分享了题为《大学建筑中学习空间设计评价因素的演变》的报告,她首先从历史维度解析不同时代学习空间的需求差异,以学习空间若干个类别概念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呈现学习空间评价因素的演变过程,同时提出了师生满意度对学习空间评价因素的影响效应;并基于空间类型、理想学习空间以及发展中的教育理念等维度,探索了学习空间系统评估中多样化趋势的形成过程,为当下大学学习空间的评价提供借鉴,同时也为设计教育与校园场所设计、空间设计等关联提供了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副教授以《基于消费者细分的产品差异化设计》为题,提到了目前国内品牌产品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没有区分消费对象,这往往是设计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生活形态,因此这些不同会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和审美上。随后,他介绍了VALS II模型、Censydiam模型等,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审美的工具;并展示了他为马自达公司设计的中国消费者审美测试工具,构建了中国消费者审美及汽车品牌定位的关键词数据库。最后,傅炯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团队在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的具体设计案例,特别是他主持设计的中南置业样本房项目,通过消费者细分,为客户厘清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以及他们各自的需求,并针对每一类消费者提供了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Bilibili(B站)电商事业部设计总监李文锦先生在《年轻用户的体验设计实践与洞察》报告中指出,目前B站的月活跃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用户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用户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转变,由最开始看重价格便宜,到注重消费体验,再到注重消费品质。紧接着,他又介绍了年轻人的几类特点:例如对个性化事物充满好奇、乐于付出时间、社交需求强烈、情绪化且爱表达。基于此,他总结出了年轻用户最核心的关键词是“喜爱”,并由此提出了电商“游戏化”的设计理念。他表示,年轻用户购买商品时更注重商品的附加价值,卖家可以通过独特的购买形式、沉浸的购买场景、丰富的细节动效来吸引用户,通过强烈的即时反馈、丰富的游戏道具、多类型的激励方式给予用户积极反馈,增加其购买行为的满足感。最后,李文锦用B站节日大促的案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多样形式的互动、即时的激励机制让用户获得参与的乐趣,利用新颖的游戏化抽奖方式,增加用户粘性。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孙予加则以《设计遇到人工智能》为题,结合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分享其对于“设计”和“人工智能”的理解。她认为,这两个领域看似各自存在于“感性”和“理性”的两端,但两者碰撞时会产出很多新的火花。她提出大数据的核心是连接,连接多源数据才能让数据的价值呈指数级别增长,因此她负责研发的多项数据产品都是基于多源数据的,如微博的用户评论和关系数据、高德的用户出行轨迹、智能电视的观看影片统计以及阿里影业的数据等,基于这些数据做出完整的消费者画像,便于洞察其从吃穿住行到精神娱乐世界的方方面面。孙予加的分享让大家领略到了人工智能对居民生活的改变,以及设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如隐私数据搜集等设计伦理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在对设计学界动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学术专家们也纷纷阐释了他们对于设计研究与设计行业在现时代以及未来发展的观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的陈俊贤教授在《工业4.x时代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报告中,首先简要梳理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要素及相关产品,并重点汇报工业4.x时代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研究。他由网络物理系统(CPS)、未来产品方向展望、未来产品设计趋势、产品开发范式的转变、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客户需求(国际需求与地方需求、情绪需求、动态需求)等相关话题引出设计信息学(Design Informatics)这一概念。陈俊贤教授认为,设计信息学研究是将数据科学与设计思维结合在一起,形成批判性的探索和思考;设计信息学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为这个世界创造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处于不断学习和发展的状态,是情境化和人性化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在最后,陈俊贤教授分享了一个关于如何获取客户需求的架构(CREAMS)实例,以此体现工业与设计的“后4.0”时代,围绕人本主义的信息设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亚洲设计师联盟主席、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国本桂史教授则以“医院5.0”为关键词,和与会嘉宾探讨了设计产业的5.0发展可能。在其名为《东西方医疗保健医学研究与发展-设计通向新兴产业的道路:“医院5.0”》的报告中,围绕时下世界设计热点——东西方医疗体系的融合与发展,他以人脑神经“合成智能(Synthetic Intelligence)”的概念为基础引入了东西方的“合成文化(Synthetic Culture)”词汇,借助图片形式列举相关案例阐述医疗设计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式。他表示,在“大健康+人工智能”成为全民追求目标的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医疗正以惊人的速度全面渗透到医院的管理层及临床的方方面面,通过人工智能的先驱设计及精准工艺能够实现医疗服务更多的可能性;智慧医疗与现代医院的结合,塑造了“医院5.0”的全新概念,这种模式能够为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全面助力,而其中所蕴含的设计模式、设计理念的转变也透露出了设计学逐渐超越“设计4.0”的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邹其昌教授就设计与设计学的概念鉴别、设计资本的核心内涵、设计资本与设计产业(非设计商业)理论体系、设计资本与创新驱动、设计资本与设计理论体系建构这五个方面展开了《设计资本与创新驱动体系思考》汇报。他尝试性地提出“设计资本”作为设计产业理论的基本范畴并加以初步探讨,呼吁在全球化背景下,秉持开放与融合的理念,通过“传承-借鉴-创新”的路径,实现中国当代设计之路的真正创新;并具体讨论了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等问题。邹教授认为,无论是自然经济时代的手艺工匠、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工匠还是虚拟经济时代的数字工匠,都是国家转型发展的主体,是中国强大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全球化时代的信息设计发展途径,需要东西方设计交流的与时俱进。
每一年东方设计论坛的如期举办为东方设计学的思考和研究激起无数的思想火花,在总结和提炼东方设计学研究进展的同时,每一届论坛的召开都让我们看到东方设计学发展过程中前行的步伐和取得的成果,及其对于当代中国设计的进步、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本次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与来自艺术、设计、科学、人文领域的国内外资深专家、研究学者、企业先行者,共同探讨有关东方设计文化传承创新相关内容,探讨艺术学科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推动设计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在本届论坛上发表的《设计科学上海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发展整体设计学来构建设计新格局,东方设计学正是可以完善当今世界的“设计太极图”;纵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设计已经从设计1.0发展到设计5.0,然而,由于人类社会进步涉及资源、环境、经济、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传统设计抑或当下的所谓大设计并不能完成地域振兴所赋予的设计任务。对此,作为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和本届论坛主席的周武忠教授明确提出了地域振兴设计的方法论,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对应的实战型课程。周武忠认为,地域振兴设计是基于地格的创新设计,它是一种以复杂适应系统或复杂性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他说:“我们应当用人类为中心的整体设计思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设计理念,加速‘设计’与‘产业+生活+环境’的融合创新,构建健康的世界设计新格局。通过探索地域振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