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花园水景设计案例研究

2019-12-18 05:50贾君兰
中国名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水景花园水体

郑 丽 汪 园 贾君兰

康复花园与普通花园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设计需结合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用能力恢复的功能出发。东汉时期(25-220年),在我国给病人治疗的场所多地处深山、环境幽静,依附于宗教建筑而存在,有利于病人康复;到了唐代(618-907年),出现了“坊”的形式的医疗空间[1],并于宋代(960-1279年)形成了明确的医疗建筑结构,外围用绿植围合成庭院,宜人的环境促进病人身体的康复[2]。这些医疗空间可以看成是康复花园在我国的雏形;但在随后漫长的君主专制时代,康复景观发展缓慢,几无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全国兴起的城市景观建设的高潮,康复院、疗养院及康复医疗机构等开始出现,同时部分古典园林也相继对市民开放,优美的园林环境仿若进入了大自然打造的后花园。但是,这个时期的康复景观设计缺乏创新,多数雷同,建筑及园林环境以前苏联风格为主,且建造方式与普通企事业单位园林无异,我国康复花园设计理论并未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康复景观效益的注重,医疗空间景观环境的发展有了新的转机,有助于康复景观的进一步发展[3]。总体来说,在对于康复花园的研究上,我国起步晚,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推动其发展。

水景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康复花园中,可触摸的水景是特别吸引人的景观元素,越是感知性与参与性强的景观元素,越能帮助病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4]。近年来,国内关于康复花园的报道多聚焦在特殊场地的康复性设计,尚欠缺关于康复花园水景设计要素的总结归纳。鉴于此,为推进康复花园水景设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使康复花园的设计能够更深入地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恢复,本文针对康复花园水景观设计进行专类研究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提升康复花园的景观疗愈效果奠定基础。

1 康复花园的水景价值阐释

1.1 起源

早在7500年前,伊斯兰园林就已经作为康复花园而存在,它的水景设计是园中一大特色。两条水渠呈十字形交叉,汇聚于交点处中央景观,或水井或喷泉,将庭院分为四个部分,象征“四分园”。对于在沙漠上游牧的阿拉伯民族来说,这种多水的花园就是“天堂”,因此也有“天堂花园”的美誉,并将园内的四条河流赞为“生命之河”[5]。到中世纪的修道院花园,花园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园中的小水道和小溪流,以一种丰富的感官方式降低空气温度,与此同时,也有饮用、灌溉、愉悦的功能。对于现代慢性病和老年患者来说,修道院花园也是现今非常适合的一种康复花园模式[6]。

1.2 康复花园水景设计的健康效益

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提出,康复花园有相当数量的绿色植物的同时,也应该有相当数量的水,这能为大多数的使用者提供治疗或助益[7]。水体不同的形态以及流动的声响可以减轻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又可使意志力消沉的人,打开心扉。同时,动态的水可与空气分子撞击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被人们称为“空气保健素”[8]。水体因所处的状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益。静态的水体有益于人们平复内心、减少烦恼,动态的水景流动的状态,发出的声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失智症患者的脑部产生刺激,唤醒有关的记忆区。对于适合个人独处的水景静谧区,有利于花园使用者冥想静心,休憩放松;针对三人以上或群体而言,设置动态的互动型水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带动花园活跃的氛围,提升场地活力。此外,适合数人或多人以上的水景区,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为他们相互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针对儿童设计的专类康复花园,设计有特殊意义的水景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下图是有关花园治愈效果的主要理论观点[9],从三个方向分析解释了为什么花园具有健康效益(图1)。

1.3 康复花园水景设计可以改善局部生态效益

与自然界中的水景景观一样,康复花园的水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善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调控局部温湿度、以及减小噪音的作用,在康复花园内合理设计跌水景观,可以通过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时间,从而使水自身获得更多氧气[10]。同时,结合生态植物净化方式设计水景可以保持水体的清澈,减少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额外的净水消耗。此外,在康复花园水景设计中,结合雨水收集,参考“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原则来完成对水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不仅有利于水景的设计,也是生态设计理念在康复花园设计中的运用,是改善水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1.4 康复花园水景设计具有美学价值

“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水景因此存在丰富的表现形式,归纳如下:(一)以水的不同形状、声响、色彩来表现。如水池中静止不动的水景,瀑布奔涧而下的水景,不同高度陶罐中水体依次跌落的水景,反射或者投影周围环境景象的水景等。(二)水体与不同的元素搭配表现,形成不同的景观氛围。如流水别墅,是山涧河流与自然植株群落形成的自然水景风光与坐落在山谷之中的建筑结合的完美表现;又如水路一体的伦敦海德公园水景将水面与园路设计结合,形成开阔大气的场地气质等。

2 康复花园典型水景设计案例

本文结合典型的优秀设计案例,将康复花园水景设计按其功能性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类(表1):

2.1 放松休闲水景设计案例

作为趣味休闲动态水景的一种常见形式,跌水景观与雨水收集结合在一起,是康复花园水景设计的常见表达。美国杜克大学医学校区规划中保留校园内原有的杜克石墙,并将其边坡改造成一系列水平台地,水体在与石槽相连的不锈钢结构中流淌,并且通过收集的雨水来浇灌周围的绿植。由听觉上流淌的水声、触觉上丰富的石材纹理感、视觉上多彩的植物搭配,吸引和刺激来访者的感官活动[11]。俄勒冈烧伤中心花园中有一处小水景,水从哥伦比亚河玄武岩柱顶端流出,跌落在下方的一片砾石堆中,水流经砾石层,进行了层层过滤,最后深入土壤中滋养周围的植物或补充地下水。这一处小水景对烧伤患者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思考、游憩、宁静的场所,感受自然生命力带来的趣味[12]。美国伊利诺伊州内珀维尔波希米亚养老院博尔山保健所花园,设计了一个小型瀑布,水从石块上层层跌落下来,在下方的小池塘里汇聚,小鸭子在池塘里嬉戏,小瀑布对面放置有两三个座椅,老年人们可以坐在座椅上一边同家人交流,一边欣赏小瀑布的景色,这是一个安静的休憩空间[6]。

表1 康复花园水景设计主要形式表

2.2 安静冥想水景设计案例

无论是针对哪类人群设计的康复花园,在花园内提供一个安静冥想的空间,对于患者、医护人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康复花园的冥想庭园中的水景设计,营造了一个雅致、静谧、引人思考的安静空间。从入口进入,一片简洁的跌水印入眼帘,吸引着人们继续深入了解这个花园,继续由南往北走去,安静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小块平台,人们可以在水面上短暂的停留,近距离地与水接触,水池材料纹理雅致、色彩柔和,渲染着冥想静思的氛围[13]。韦尔斯利少年儿童发展中心康复花园设计了可供儿童探索思考的自然水景,其设计者认为相较于过于具象的儿童游乐设施,精心设计并且具有安全性的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涓涓流淌的人工小溪和植物群落丰富的小水塘,在儿童的眼里会激发有趣的想象,可以帮助精神受到创伤的儿童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14]。

2.3 寄托情感水景设计案例

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古德撒玛利亚地区的医疗中心康复花园中的一处水景,用“生命循环”作为主题进行象征性设计,自成体系的水景成为园中一大特色。水从较浅的清泉池喷涌而出,象征生命的开始;而后流入人造的岩石小溪,流淌至一个连续而曲折的座墙后,蜿蜒穿过公园,象征生命的历程;最后水流汇入安静而平和的池塘,象征生命的结束[6],患者通过对意境的感知,带来思考和感悟,感受内心的波动与环境带来的平和。又如日本的枯山水景观,以砂代水、以石代岛。它是受贵族没落、禅宗兴起、美学变化、空间缩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园林文化,有静谧、幽静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象征性。其具备了“冥想花园”或“沉思花园”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观景者集中思维、舒缓情绪[15]。

2.4 激发互动水景设计案例

所谓互动的景观即充分调动人们的五感参与度的景观。在五感体验中,触觉是人们最基本、直观的感受,对于触觉感知,尽可能创造充分接触的氛围和空间,让人们能与水体亲密接触,在患者有可能触摸到的部位使用触感温暖舒适的材料[16]。例如小品结合地下井设计,井水冬暖夏凉,给体验者带来舒适宜人的触感。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菲普庭园设计了可程序操控的喷泉,喷泉能反射阳光并且吸引孩子前来玩耍,在喷泉附近有一个手摇泵,孩子们操作着手摇泵想象他们能操控激活喷泉[13]。莱加希伊曼纽尔儿童医院儿童花园设计者认为儿童对感官刺激的反应比成年人敏感,需要趣味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景观元素,因此在花园入口处设计了2个小男孩玩水的雕塑水景,亲近的雕塑形象吸引儿童与水景进行互动[14]。在与水景进行互动的时刻,孩子们能够忘记疾病带来的伤痛,获得心理和感官上的愉悦,激发对水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开发智力及创造力,使得身心能够更健康的成长。

3 关于优化康复花园水景设计的几点商榷

3.1 康复花园水景与活动之间应具备设计上的连贯性

目前关于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的研究,多集中在康复花园植物设计、园艺疗法活动循证设计,康复理论循证设计等方面,关于康复花园设计要素水体的活动设计却鲜见报道。作为康复花园的水景设计,其相应的植物搭配设计必不可少,这需要理清两个头绪:(1)如何让水景设计能够以植物为媒介、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这需要设计什么样的互动?(2)哪些活动体验便于开展,具有普适性?如康复花园水景设计是否可以和植物净水活动结合起来,在运用植物达到园艺治疗的同时,带来水体的净化效果。

3.2 亟待建立康复花园水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康复花园的特殊之处即在于其康复效益,处于园中的人们通过康复媒介可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健康效益。那么什么样的水景设计是具有康复效益的?采用怎样的评价方法,或许是问卷访谈,抑或如何确定康复花园水景设计的评价因子是值得分析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图2),结合库珀·马科斯提出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要点①,同时结合李琪,汤晓敏在《康复花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提到的康复花园质量评价指标[17],通过德尔菲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8个子准则层和18个标准层。落实到具体案例,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进而可以确定康复花园水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康复花园水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表

3.3 建立多类型水体植物配置体系

如何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景观,使康复花园水景设计更人性化?针对静态水域、动态水域等不同类型的水域设计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针对不同的水景设计氛围搭配不同的水生植物,围合以形成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如半私密的小型瀑布水体景观,结合具有净水效果、耐水流冲击、不用精心养护、不用设置水下种植槽的沉水植物,如苦草、黑藻、狐尾藻等,配合种植耐水湿的乔灌木;开敞空间的流动性相对较弱的水体景观,可考虑观赏价值高,易打捞、易修剪的挺水植物花卉,如黄菖蒲、金叶菖蒲、大皇冠、海寿花、旱伞草等;针对水景的实用价值不同,进行相对应的植物搭配,例如水景观赏区的植物配置要有利于营造安静放松的空间氛围,宜采用乔木、小乔木、灌木、丛生花卉打造竖向多层次的绿化效果,形成良好的围合感与隐秘性,打造整体景观;如水景活动体验区的植物配置要轻松活泼,多选择四季花卉,色彩明丽,花形美观大方。不宜种植易落果落叶落花或产生黏液、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花卉,影响水质情况;宜选择给人五感娱乐的植物,五感即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听觉,结合中国植物志,对花香植物、色彩植物(表3)等进行水景设计,带来不一样的五感体验,注重“人—植物—水”三者的联系。

3.4 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水景设计体系更具专业性

康复花园的使用人群包括精神病患者、残疾患者、医护人员、老年人、盲人、自闭症儿童等群体,暂且统称为“社会弱势群体”。针对不同使用人群,设计多类型的水景场所,是使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设计更人性化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盲人使用的康复花园内,多考虑增加触感的体验。通过设计动态的水景,如花洒、喷雾、喷泉等可以产生触觉感受的水体形式;植物搭配结合叶片柔软、叶肉丰富或叶脉清晰明显、叶片圆滑,或叶片粗糙,质感厚重的植物,通过触摸即达到体验的效果,增加康复花园的使用性。如在残疾人或使用轮椅的高龄老人使用的康复花园内,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活动,水景的设计应具有可亲近性,水池面的高度宜在1.35米左右,以方便轮椅使用者触摸到水体,和水面种植的漂浮植物。漂浮植物应选择易于养护,具有观赏价值,且对水体有一定净化作用,易于控制的当地植物。同时水边种植高度到成人膝盖部位的植物花卉,高度宜在70cm左右,这样的高度充分考虑了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使其坐在轮椅上也可伸手抚摸花草。如在孩童群体使用的康复花园内,可以设计与植物净水活动相关的儿童教育活动等等。

表3 适用于康复花园的部分观赏水生植物名录

4 展望

目前,我国有关康复花园设计的成果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康复花园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水景设计形式,提出可以深入研究的四个方面,旨在为今后康复花园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然而鉴于水平有限,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针对多种类型人群设计的水景区域,事先定然要了解使用者的基本情况,不可一概而论;相应的活动设计也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计划目标实施进行;还应考虑到使用者的兴趣点,对症下药方可易于康复活动操作的进行。在后续研究中,于水景活动设计前进行评估,活动结束后,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改进,方能总结出一套有价值的参考体系。

注释:

①库珀·马科斯提出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要点分别为:(1)创造更多锻炼身体和运动的机会;(2)提供多种选择,寻觅私密空间,行为能力恢复自我训练;(3)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及设施,鼓励人们聚集到一起,强化社会交往;(4)亲近自然,分散注意力;(5)可知性;(6)可接近性;(7)亲和性;(8)安静;(9)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性;(10)积极向上的艺术性;(11)探索性;(12)目标点;(13)私密性;(14)全景;(15)易于维护。

猜你喜欢
水景花园水体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爱护小花园
欧盟将禁止八种水体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