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摘要】风险偏好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以银行业风险偏好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梳理了风险偏好的相关概念,详细阐述了风险偏好框架体系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国内现有实践提出了金控平台风险偏好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全面风险管理;金控平台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套由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共同设立、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其功能是识别那些会影响企业运作的潜在事件并把相关的风险管理到一个企业可接受的水平,从而帮助企业达成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致力于推广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机构将其出现称作是“90年代及网络革命后的第二件大事”。按照国内的权威定义,全面风险管理(ERM),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而风险偏好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框架是企业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要义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认识到,风险偏好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应予以更多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银行业已经普遍将风险偏好作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手段,风险偏好框架体系也逐步成熟,但是对于金控平台而言,尤其是产业背景的金控平台而言,风险偏好体系框架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风险偏好的定义与内涵
(一)风险偏好的有关概念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在风险承受能力之内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风险偏好表明了一家企业对待风险的基本态度,是企业实施风险总量管控的重要手段。通俗的讲就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风险作为经营对象”、“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通过承担风险所期望的风险回报是多少”。与风险偏好相关的概念有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
国内对风险承受能力的相关定义较少,根据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是指企业能够承担的最大风险总量,相较于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更多受监管要求、企业资源充足性以及经营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而非主观意愿。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是指在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针对既定风险水平出现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风险容忍度是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并涵盖所有风险类别。
风险限额(Risk Limit)是指企业为了将风险控制在风险偏好范围内,从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风险类型等维度设置的限制性指标要求。
(二)风险偏好的内涵
风险偏好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司治理机制来看,风险偏好是传达股东意志的重要载体;从发展战略来看,选择和确定风险偏好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部分,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作用确定各项业务策略,可以表述为“战略决定偏好,偏好约束战略”。
风险偏好在企业经营中具有指令性的引导作用和框架性的约束作用。制定明确的风险偏好有助于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明确表达对待风险的态度,实现对资源的主动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同时也有助于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共同的交流基础。
二、风险偏好框架体系
风险偏好框架体系的设计应该体系战略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综合考虑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员工、外部监管、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而形成。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框架体系一般涵盖了风险偏好的目标与定位、利益相关方分析、风险偏好指标的选取和设定、风险偏好的传导机制以及风险偏好的管理职责等要素,一般通过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予以展现,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内容。
(一)风险偏好体系要素
1.目标与定位
公司风险偏好总体陈述,包含设定风险偏好的目的及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旨在表明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担或避免的风险类型以及风险偏好管理的基本目标。
风险偏好的定位一般取决于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与公司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初创期的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极高,其追求迅速打开市场,业务策略往往较激进,能够并愿意承受企业亏损的风险;发展期的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次之,其能承受盈亏平衡的风险;成熟期的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相较于之前两种类型企业则更弱,这时的企业要追求稳定的利润,并在此基础上承受一定的风险。因此成熟期的企业风险偏好的设定一般是基于稳健、持续经营的理念,考虑经济环境和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体现3~5年的经营战略,是制定年度预算和业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2.指标选取与设置
指标的选取与设置是风险偏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协会(IIF)对如何表述风险偏好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中定性方面的描述主要有:达到或超过目标信用等级、确保资本充足、对压力事件保持较低的风险暴露、满足监管要求和希望等;定量方面的指标主要有: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经济资本、资本回报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流动性比率、行业集中度、风险加权资产限额等。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一般也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类别的风险领域一般采用定量指标,对于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难以量化的风险则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应该注意的是,风险偏好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其应该与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企业战略、利益相关方预期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而逐渐变化和完善。
3.传导机制
实施有效的风险偏好體系需要将风险管理政策、流程、限额、控制、系统等有机结合,其传导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自上而下是指董事会负责制定风险偏好,管理层通过政策制度、授权管理、限额管理、绩效考核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将风险偏好分解并传导成为对各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具体的行为目标;自下而上是指定期对各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对风险偏好的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与反馈,看与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偏好是否一致。
4.组织职责
风险偏好体系中组织体系是风险偏好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董事会对风险偏好体系的有效性负责,需要审批风险偏好的相关管理制度和风险偏好陈述书。管理层负责制定风险偏好陈述书,组织开展风险限额管理,向董事会报告风险偏好执行情况。风险管理部门应作为风险偏好体系工作的牵头部门,但不同类别的风险应由相应的部门进行风险偏好的制定与管理,例如财务部负责流动性风险、法律部负责法律合规风险等。业务部门在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内组织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并负责对业务中的风险进行日常监控与预警。
(二)实例研究
根据笔者的梳理总结,一般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陈述书包含三大部分:风险偏好整体陈述、各风险领域的偏好陈述以及风险容忍度指标。示例如下表1。
经过笔者的总结,国内先进银行在确定风险偏好体系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一是风险偏好的制定由董事会深度参与,与银行的战略定位相一致;二是风险偏好的确定一般有强有力的量化数据支撑;三是风险偏好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四是为实现风险偏好往往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风险偏好体系建设难点与建议
虽然风险偏好体系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风险偏好体系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而且并没有一个经过实际测试的现成可用的框架。由于经营理念、增长目标、业务重点和地域范围各不相同,企业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和类型也不尽相同。即使在企业内部,也没有一个万能的风险衡量标准,每一个业务部门、每一种风险类型都会引出一个不同的风险级别和风险处理方法,因此探索出适合本企业的风险偏好体系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其最突出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难以确定合适的指标。在安永《推进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的一份报告中,91%的受访机构将衡量指标列为建立风险偏好框架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是难以将风险偏好有效植入企业内部。将风险偏好进行分解,深植并整合于业务经营与决策是风险偏好实施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要想成功将风险偏好嵌入企业内部,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建立强有力的风险文化;调整绩效衡量标准;统一风险偏好的落实工具和手段;改进风险偏好测试、跟踪、报告和评估的方法、程序和系统。这个过程需要多年的努力去发展和实践才能得以完成,并且需要一个持续长久的计划来维护和支持这一过程。
结合国内银行业、保险业关于风险偏好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建议在金控平台制定风险偏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合理确定风险偏好指标数量。风险偏好指标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指标过多可能造成监管成本的增加并掩盖重点风险领域,指标过少可能导致风险管控的空白区域并难以准确表达企业对于风险的态度。定量方面,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可采用收益、资本、流动性三个维度的指标;定性方面,可对法律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描述。
二是充分调动董事会、高管层的参与深度。董事会、高管层在风险偏好管理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风险偏好的实施效果。应该充分调动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参与深度,从公司层面协调相关部门保持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经营计划、资本规划、薪酬机制的协调一致。
三是将风险偏好融入日常的业务规划流程当中。风险偏好应当与战略规划、业务策略有机结合,以风险偏好帮助董事会和高管层更好地理解战略、风险、资本和融资的关系,将风险偏好纳入企业业务决策,更好地支撑企业围绕业务规模所做的调整、进入或退出某一业务领域、为反应某项业务的风险而做出的薪酬调整等等。
四、结论
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偏好是一项文化挑战,赋予其定义较为简单,但是将其执行下去则更具挑战。对于金控平台而言,由于受限于数据支撑、计量模型的不足,风险偏好体系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离真正将其运用于日常经营管理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框架体系是建设稳健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金控平台监管的应有之义。对于金控平台的风险管理从业者而言,我们应在指标选取、取值量化、偏好传导和反馈等方面建立动态过程,使风险偏好管理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