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凤
摘要:幼儿歌曲演唱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好幼儿歌曲的演唱技巧,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前掌握幼儿歌曲的教唱技能。笔者以幼儿歌曲演唱教学现状、掌握幼儿歌曲演唱的必要性及幼儿歌曲演唱技巧要求三方面进行概述,希望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歌曲演唱技巧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促进幼儿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歌曲 演唱技巧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05-02
近几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幼儿园师资出现了紧缺状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度受到热捧。学前教育专业的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的教学质量也要相应地提高。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儿歌曲的演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升高职学前教育学生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幼儿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心智尚不成熟,各个发声器官还不懂得如何协调运作,在演唱时只懂得大声唱、使劲唱,不懂得运用演唱的发声技巧,保护自己的嗓子。因此,作为未来承担幼儿歌唱教学的幼师们,更需要在幼儿歌曲演唱中掌握演唱技巧,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才能对幼儿们的演唱技巧和方法加以指导,促使幼儿们正确地歌唱。
一、幼儿歌曲演唱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的偏差
声乐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课程,声乐的歌唱教学主要以成人歌曲教学和幼儿歌曲教学为主。成人歌曲音域宽、难度大,要求掌握科学地发声方法和技巧,才能初步地学会演唱,因而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常常占主要位置。而幼儿歌曲在曲调上音域较窄,难度较小。有人认为,幼儿歌曲的演唱只要不是狂喊乱叫,用自然地声音能唱出幼儿歌曲的旋律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发声方法。因此,在幼儿歌曲教学上,往往容易被忽视。
(二)学生歌唱水平的“良莠不齐”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是没有接触过科学地发声技巧训练。因此,学生们的演唱水平参差不齐,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是十分有限。况且高职声乐课的开课时间有限、教学上课模式都是大班制,很多学生就只能很粗浅地学到一点皮毛而已。相对于成人歌曲的演唱,他们对幼儿歌曲有着更深厚的兴趣,但是缺乏扎实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二、掌握幼儿歌曲演唱技巧的必要性
(一)幼儿歌曲的地位
幼儿歌曲朴素的曲调、通俗易懂的歌词以及真挚的情感,无时无刻都在给幼儿们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它是打开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另一道门。因此,学前教师在幼儿歌曲教学中的科学范唱,会在孩子初期的音乐认知中默默地埋下音乐的种子。同时,幼儿歌曲在学前教育专业多门课程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例如在儿童做游戏过程中,往往选择儿童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儿歌部分占据了课程的1/2左右;开展伴奏教学中,一般以儿歌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儿童舞蹈的编排中,主要选材于儿童歌曲。”
(二)掌握幼儿歌曲演唱技巧的必要性
幼儿歌曲的演唱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幼儿歌曲的演唱,可以使幼儿感受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律动感等等。幼儿的年龄在3-6岁之间,虽然他们的声音还处于稚嫩的发声阶段,却是喉部器官发展最快的阶段。他们的声音自然、清脆、甜美,音色区别不明显。但是他们的音域较窄、气息短浅、声音单薄。这就需要幼师们掌握一定的幼儿歌曲演唱技巧,才能针对性地对每一首歌曲进行教学。只有幼师们在教学中正确地范唱,将情感融入到歌曲中,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演唱水平的发展。
三、幼儿歌曲演唱技巧的要求
幼儿歌曲独特的词曲特点,使得幼儿歌曲的演唱相应地需要掌握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演唱要求,幼儿歌曲的演唱是否打动人心,是否有独特的韵味,都是需要学生扎实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深度挖掘作品的内涵。
(一)气息支撑,扎实练习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是歌唱的基础。任何形式的演唱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撑。若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悦耳的歌声。歌唱的呼吸方法常见的有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生活中儿童常见的是胸式呼吸,这种呼吸并不是最理想的呼吸方法。经过声乐界专家们的经验总结,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最适宜。这种呼吸法,吸气时可以促使气息的容量扩大,还能够使胸腔底部向下延伸,将横膈膜打开,使胸腔全面扩大。“闻花香”就是这种典型的呼吸方法。幼儿歌曲的演唱同样离不开气息的练习,常用的有“si”音急吸缓呼练习法、哼鸣练习法、闻花香练习法。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平稳的气息,体会腹肌慢慢收缩的感觉。并在不断地练习中,加强控制横膈膜呼吸的能力。
(二)喉咙打开,口面腔共鸣
“打哈欠”是将喉咙打开最自然、最适度的方法。每个人都会打哈欠,但是,是否有认真地体会打哈欠的状态呢?学生在演唱幼儿歌曲时候,不仅仅是开口唱、放声唱。而是要注意“打开喉咙”的演唱狀态,感受打哈欠时,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沿着后壁咽腔的位置点发声。演唱的时候,保持吸气状态,让演唱的管道通畅,即“吸着唱”。对于初学者的学生们来说,若有提喉头的不好习惯,在初期训练的时候应该选择和他们音域相近的幼儿歌曲进行演唱。通过一阶段的发声训练后,将喉头稳住了,才可以演唱音域较宽的曲子。
共鸣既可以扩大声音的音量,使声音“声如洪钟”;也可以美化声音的音色使之“珠圆玉润”。它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幼儿歌曲的音域基本上都在中声区(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d),主要以口面腔共鸣为主,进行说话式地歌唱。同时通过共鸣器官的运用,不断地去感受在眉心额头中产生共鸣振动的感觉。通过口面腔共鸣,可以获得清澈明亮的声音,更贴近幼儿声音。
(三)吐字清晰,以情带声
“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可见,吐字清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歌词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演唱幼儿歌曲时,要注意咬字吐字清晰,才能将歌曲的词意表达清楚,与幼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历代声乐研究工作者把歌唱语言中字的发音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来演唱。咬字头时要干净利落,做到肯定、清晰,迅速落到字腹上,并靠唇、齿、牙、舌、喉的发声器官,迅速咬字。字头唱不准,会严重影响发音,例如把“飘”唱成“标”;把“跳”唱成“俏”等。吐字是相对于字腹而言,将主要韵母引长,字腹要求音韵准确,倾向字尾。韵母的收尾部分便是字尾的收音。收音是变换字的重要一环,要将下一句唱清楚,在这个过程更需要调动唇、齿、舌等发声器官,改变口型。
演唱好一首幼儿歌曲,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和方法同时,也离不开情绪情感的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地。只有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提高声乐演唱的实际效果。在演唱一首幼儿歌曲时,第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地分析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及情感内涵的习惯。从歌曲的速度、力度、旋律、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分析不同情绪的歌曲,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演唱。第二,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加深对歌曲中蕴含的不同情绪情感的理解,从而做到以情带声。
(四)完整演唱,大方表现
在幼儿歌曲演唱中,要时刻加强学生演唱的完整性。唱好一首歌曲,不是在最后的歌曲演唱呈现中去细抠每个发声技巧,而是注重歌曲演唱中对于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是否正确地把握,情绪情感是否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在声乐课中,既要对科学地发声技巧进行反复地练习,又要对歌曲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进行反复地揣摩。
大胆地运用幼儿的音乐语言去歌唱,用简单、形象地肢体动作淋漓尽致地将歌曲表现出来,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演唱的歌声美和动作美,激发他们的音乐细胞,打动幼儿幼小的心灵。
幼儿歌曲的演唱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们的乐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歌曲虽然篇幅短小、节奏简单、通俗上口,但是要真正把一首幼儿歌曲演唱好,还是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支撑。学前教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准确地范唱,将幼儿带入歌曲的情境中,歌唱出不同的情感、歌唱出不一样的韵味,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总而言之,高职学前教育的声乐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成人歌曲演唱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幼儿歌曲演唱技巧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歌唱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
參考文献:
[1]崔娜.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 2019,(05).
[2]童艳.声乐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黄磊.中职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探讨[J].黄河之声,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