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诗璇
摘 要: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我国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上我国教育扶贫方面的政策措施未能有力支持,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困地区教育工作难以开展。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教育扶贫的现状,对我国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相关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教育;扶贫;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高低与它的综合实力的强弱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虽然在各个方面的贫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的解决,但在教育扶贫的问题上仍有所欠缺。改革开放后,提起教育帮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送资料、捐款捐学习材料、派老师到贫困地区的学校去上课等,但是这些扶贫效果并不显著,总结我国教育扶贫的现状并对我国扶贫工作存在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有利于对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提高政府与群众对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有效地开展教育扶貧工作,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的生产力,从根源上解决地区贫困问题。
一、全国教育扶贫的现状
1、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
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方财政大部分用于地区基础建设及满足温饱问题,对教育工作难以投入过多。贫困地区财政对与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头经费,教育经费很难实现“三个增长”、达到“三个比例”,对于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有的地方几乎为零,教育费附加征而不返或随意挪用现象较为常见。
2、贫困地区教育基础建设薄弱。
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致使贫困地区教育基础建设薄弱,学校的建设数量与当地受教育者的数量严重不匹配,现有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质量低下。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上,除了学习设施设施老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少设施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基本的教学用品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但相关设施设备增加与更新仍然无法得到财政的补助。
3、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稀缺且素质较低。
我国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稀缺,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之比很低,此外还存在着优质教师资源外流的现象,教师资源稀缺的问题导致部分贫困地区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队伍整体缺乏专业的知识支撑,教学素质不高,同时校方也难以开展相关的学习课程和培训教育。甚至,有的贫困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教育质量。
4、贫困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受家庭经济水平影响。
贫困地区家庭的经济水平较低,许多贫困家庭无力的经济水平无法支持孩子接受教育,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因为家庭无力负担上学所需的费用而正在或即将面临辍学问题。另外,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加上经济水平低的影响,许多家长相对于让孩子接受教育,更倾向于让他们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5、贫困地区存在着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加上教育管理能力较差,贫困地区的许多学校仍缺乏激励制约机制,学校职工的积极性较低。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无法满足众多授课教师所需,缺乏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加上授课环境较差,导致贫困地区许多教师认为个人发展受限,对贫困地区的工作产生厌倦,无法保证地区的教师资源稳定与教学质量的稳定。在已建立激励制约机制的学校中,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困难、物资短缺,物质激励的效果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6、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度有待继续提高。
目前对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标准较低。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仍有15%主要集中在西部贫困地区的人口覆盖地区还未能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此外,在已达成标准的地区中,其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也不够稳定,且质量较低。部分地区的辍学率甚至出现了反弹的情况,有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学生辍学、流失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1、教育扶贫的经济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现在进行的国家扶贫战略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加大教育扶贫攻坚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资金问题无疑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而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存在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且分配不合理等现象。由于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大,加上经济增长的需求,我国城市的教育支持资金投入往往比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大得多,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在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学校进行经济投入时,我国的财政支持也倾向于高等教育的补助,对基础教育的支持相对较少;对于不同级别的院校,也常常倾斜于重点院校或示范性院校。
2、跨地区协调难问题。
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乃至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没有树立整体系统思想,推进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各自为政”现象,难于实现教育扶贫上的同频共振和共鸣。如若不建立由国家部委牵头组织下的省市间跨区域的运转有效的工作调节机制,各贫困地区很难站在片区高度制定协调发展、连贯一致的教育政策。缺乏整体性的协调,长此以往将会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产生影响,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3、思想观念的偏差
我国长期存在着“城市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观念,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仍在广泛传播。类似的思想观念也影响着我国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不完全合理的倾斜。有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贫困地区教育的课本编排、课程设置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偏向于城市学生的生活环境。此外,这样的观念也影响着贫困地区自身的教育资源问题,对于不少的家庭以及个人来说,城市环境更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家庭的经济水平提升,致使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学生以及教师在学有所成之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在城市立足,城市的教师资源更加不会选择到贫困地区支教。
4、社会对于教育的救助不足
我国在教育扶贫方面,国家和政府处于主体地位,非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助缺乏支持。国家在政策上也缺少相关的鼓励政策,社会的支持较限于通过资金或物质等进行维持性救助,对其能力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程度极少关注。
三、解决教育扶贫问题的对策建议
1、优化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岗位设置,在进行教师招聘时签订定向就业合同,鼓励教师参与贫困地区支教工作,保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的稳定增长。对贫困地区现有的教师进行考核,对教学能力较低或素质不高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优化教师的轮岗制度,促进城市中能力较强的教师到贫困地區学校进行轮岗教学,保障贫困地区教育的相对公平。扩大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的覆盖范围,将相关政策如职称评定的标准等向贫困地区优秀教师倾斜,确保地区的教师资源稳定。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仍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心。政府需要完善在教育扶贫工作上的补助策略,均衡有效地进行地区间学校间的财政分配,增加整体教育扶贫补助的资金投入,完善贫困地区教育设施设备的建设,促进其教育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周边及校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学校设施安全,教学质量有硬件支持。加强基础教育院校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高受教育的条件。
3、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的教育扶助
现今教育扶贫主要还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但由于贫困地区待受教育的群体庞大,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覆盖面难以扩大,因此在社会力量对于教育扶贫工作的参与已成为实际情况所需。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利用社会表彰、政治、文化动员等途径以提高社会救助的积极性,拓宽教育扶贫工作的参与渠道,呼吁群众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完善由政府、社会组织及群众多方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
4、积极搭建促进交流学习的培训平台。
贫困地区与城市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条件,更在于教育教学的软实力。政府以及各地区院校之间可搭建起相互交流的桥梁,以此为基础完善教育方面的精准扶贫的制度。鼓励城市教师资源“走出去”,促进贫困地区教师资源“引进来”,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贫困地区的教师可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与机会参与科学的教学培训。而教学期间城市院校的教师也可到贫困地区,指导对当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贫困地区的教师赴城市中的院校开展教育交流活动或学术研究活动,为贫困地区的教师提供走出去的学习机会,获取城市中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为城市的教师提供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机会。
5、加强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教育。
除了物资资金方面的补助以外,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应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如精神鼓励、情感关怀与心理交流的活动,对城市与贫困地区不同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换体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应加强教师与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的有关措施,及时关心或解决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开展家校合作”,进行贫困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当地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杨定玉.“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中国山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2] 司树杰,王文静,李兴洲.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R], 2016.
[3] 季云强,尹邵萍. 教育贫困与教育扶贫现状调查[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6).
[4]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广东广州 5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