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红
[摘要] 目的 探究一体化急救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中心2013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昏迷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一体化急救护理),每组分别为34例。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生化指标、临床疗效以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生化指标、临床疗效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昏迷患者来说,在开展抢救工作的同时,辅以一体化急救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各项生活指标,提升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一体化急救护理;糖尿病昏迷;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b)-0109-02
作为一种代谢性病症,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减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再加上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全面变化,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增长率呈现为不断增长的态势[1]。糖尿病昏迷作为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合并症,倘若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亦或是处理方案不佳,极为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从糖尿病昏迷的致病因素来看,其主要是因为急性并发症产生而引发糖尿病昏迷症状,糖尿病本身的急性并发症诸多,如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等[2]。对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来说,不仅仅需要重视临床抢救工作,同时还需要辅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此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抢救成功率。因此,是否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就成为糖尿病昏迷患者抢救的关键所在。该研究以该中心于2013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糖尿病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中心收治的糖尿病昏迷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一体化急救护理),每组分别为34例。对照组当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60.3±9.4)岁;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低血糖13例。观察组当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7~73岁,中位年龄(60.2±9.3)岁;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7例、低血糖14例。
1.2 护理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给予糖尿病昏迷症状的常规护理措施,即常规急诊护理、对症干预。针对观察组,给予以下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案。
在值班医师与护理人员接到急救电话以后,马上联系急诊科护理人员启动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案:①通过电话大致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包括发病症状、疾病史等,并基于患者实际情况,指导现场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急救措施。②现场评估,在现场配合医师针对患者答题情况进行判断,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并建立静脉通道,并联系急诊科作为相关准备。③及时联系急诊科,提前进行绿色通道的准备,等到患者进入到急诊科之后,立即开展详细的检查,同时初步制定急救护理方案。④基础护理。在患者处在昏迷的阶段,需要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给予其适当的心理疏导,主要是以鼓励、开导为主,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⑤针对性护理干预。明确糖尿病昏迷的具体类型之后,针对不同因素引发的糖尿病昏迷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果患者血糖在3.0 mmol/L以下,即可以判断患者主要是因为低血糖所引发的症状,需要及时针对患者开展治疗,遵医嘱开展静脉滴注。等到患者清醒之后,立即针对患者进行补液,同时系统统计患者尿量情况,以此来估算患者丢失的水分,采取针对性的补液方案。针对饮食实施严格的控制,禁止患者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类型的饮食,选择富含维生素、清淡的流质饮食,基于少食多餐的原则来帮助患者进行饮食计划的制定,使得患者血糖始终控制在理想状态。对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症状,应当及时将静脉通道拓展为2~3条,以此来保障大量补液、小剂量胰岛素能够同时开展,选择NaCL等渗液针对患者血容量实施补充,以此来提升血压、改善患者微循环。此外,同样需要系统统计患者尿量情况,以此来估算患者丢失的水分,采取针对性的补液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来说,补液量需要综合参考患者实际情况,防治由于一次性补液过多引发急性脑水肿或者肺水肿现象的发生。对于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来说,同樣需要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此来保障抗生素输注、小剂量胰岛素能够同时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避免因为血糖降低过快引发血浆渗透压波动现象,患者血糖降低的幅度应当控制在3.3~5.6 mmol/(L·h)[3]。
1.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生化指标、临床疗效以及死亡率。生化指标主要包含血钠、尿素氮、血浆渗透压以及血糖。临床疗效根据文献[4]中相关标准:①显效:在意识清醒以后,患者能够进行生活自理,没有发生并发症;②有效:在意识清醒以后,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需要依靠辅助,没有发生并发症;③无效:昏迷不醒,发生其他类型的严重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通过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通过护理后,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临床疗效为67.65%(23/34)。观察组中,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临床疗效为88.24%(30/3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6,P<0.05)。
2.3 两组死亡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2.94%(1/34);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7.65%(6/3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1,P<0.05)。
3 討论
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的症状相对较为复杂,包含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等[5]。当中最为常见的原因主要在于酮症酸中毒,主要是因为皮肤感染、泌尿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脓肿等相关原因所引发,上述患者往往还会发生血容量不足、组织缺氧以及胃肠郁积等症状,倘若治疗不当,极为容易引发各个内脏器出现昏迷症状。与此同时,低血糖同样是引发糖尿病昏迷症状的因素之一,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昏迷、四肢偏瘫、嗜睡、心律失常以及脑梗塞等症状,患者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激素水平降低,引发低血糖症状[6]。此外,高渗性非酮症也是糖尿病昏迷症状的致病因素,临床必须要针对引发糖尿病患病症状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医护方案,提升抢救工作的效率[7]。但从传统的急诊护理工作来看,其并没有针对糖尿病昏迷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本身的效率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抢救的效率。
一体化急救护理,主要是针对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的诸多环节实施有效的优化,基于科学合理的整体掌控,针对有关护理工作流程实施系统的压缩,以此来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来说,一体化急救护理主要是围绕临床抢救工作,同时参考糖尿病昏迷患者护理需求,通过提前准备、合理配合,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得急诊护理工作能够根据决定的流程、环节实施深入的整合,保障护理工作的专业性、高效性、针对性,为临床抢救工作争取充足的时间。
该组研究数据当中,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其生化指标、临床疗效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其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昏迷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提升临床效果,使得临床抢救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小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及其临床特点和诊治[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99-102.
[2] 宋丽娟.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91.
[3] 宋忠敏.急性脑卒中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急诊治疗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7):61-62.
[4] 江华.抓好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J].智库时代,2018(35):17,19.
[5] 吴华妹,王珊.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正确抢救护理措施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0):150-151.
[6] 赵兴丽.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4):252-253.
[7] 周小云,张桂平.老年糖尿病昏迷病人临床分析和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0):213-214.
(收稿日期: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