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赵磊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以上腹部出现一系列疼痛或不适感为主,并伴有消化功能障碍,经胃肠镜检查排除器官实质性病变[1-3]。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被认为是FD发病的内在因素[4-5]。相关研究发现,FD的全球患病率高达45%左右[6]。FD不但发病率高,且复发相当严重[7-8]。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经验性治疗为主,但由于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缺乏明确治疗靶点,西药疗效并不理想[9-11]。FD属中医学“痞满”“胃痞”“胃脘痛”范畴[12-13],其中脾胃气虚型是常见类型[14-15]。《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根据景岳先生之“大加温补治虚痞”思想,结合西医认为的心理、环境等因素也会加重FD的临床表现[16-17],笔者采用“腹部火龙疗法”联合心理疏导治疗FD,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脾胃气虚型 FD患者,共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18]。表现为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嗳气,上述症状出现1项或1项以上,且持续6个月以上,近3个月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1.2.2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苏州)》[19]中脾胃气虚型FD的诊断标准。主证,①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②大便溏软;③纳差而饱;④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次证,①泛吐清水;②口淡不渴;③嗳气不爽;④头晕乏力;⑤脉细弱。具备以上主证2项加上次证1项或者主证1项加上次证2项即可诊断为脾胃气虚型FD。
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西医疾病诊断及中医证型诊断依据者非腹腔手术者;③无严重皮肤病或破损者;④同意并签署试验协议者。
①神志异常,无法交流者;②病情严重或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治疗期间无需使用其他可能干扰疗效评价的物理治疗者。
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商品名新络纳,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 5 mg,每日 3次,餐前30 min服用。疗程2周。
2.2.1 火龙疗法
患者取仰卧体位,暴露腹部皮肤(下到耻骨联合处,上到胸骨剑突下),将火龙巾平铺于腹部,使用注射器抽取医用 95%乙醇,并以任脉为轴,于腹部画龙,龙头向上,龙身宽度4~5 cm,乙醇洒线近1 cm,每次乙醇要洒重叠,龙形图案饱满。每次使用60 mL左右的乙醇,于龙尾点火,约燃烧26 s,取湿火龙巾将火焰轻轻覆灭,捂 15~20 s,热量逐渐渗入体内,如此反复,直至燃尽乙醇,覆灭火焰的时间渐进减少。最后,将自制火龙药液均匀涂于中腹部皮肤,然后覆盖保鲜膜。在施法过程中需不断询问患者感受,如有过热,稍稍将火龙巾提起数秒;嘱患者施法前后多饮水。完成治疗后嘱患者卧床休息45 min后方可活动。隔日1次,疗程2周。
2.2.2 综合心理疏导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着重强调对存在焦虑、悲观、孤独、烦躁等情绪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存在较严重负性情绪的患者,应逐渐帮助并通过转移注意力、释放宣泄等方式加以改善。对患者进行良好心理状态调节,有利于患者保持愉快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与康复的效果。
3.1.1 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NDSI)[20]
NDSI用于评定患者过去2周内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涉及上腹不适、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胸部烧灼感、胸部疼痛、上腹部痉挛疼痛、进食不规律、口或喉的反酸或反苦、餐后胀满或者消化缓慢、恶心、嗳气、呕吐、上腹部压迫感、上腹部胀气、口臭共计1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5分,满分75分,得分越高消化功能越好。
3.1.2 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GIS)[21]
GIS包含涉及胃肠道症状群的恶心、呕吐、胃胀、早饱、食欲不振、痉挛性上腹部疼痛、烧心、胸骨后不适、胃部不适、上腹痛共计10个条目,主要用于评定消化不良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GIS采用 Likert5点等级评定法,分级从“无症状”到“非常严重”,最高分为4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重。GIS是一个已经经过验证的针对单纯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信效度较高的测评工具。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苏州)》[19]制定。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且≥2个月不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改善在2级以上,疗效指数为70%~89%。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或改善在1级以上,疗效指数为30%~69%。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好转,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总分-治疗后证候总分)/治疗前证候总分]×100%。
釆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治疗前后NDSI、GI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DSI、G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NDSI、G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DSI、G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DSI、GIS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DSI、GI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NDSI GI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37.54±13.82 60.07±9.561)2) 22.41±10.36 10.52±7.351)2)对照组 47 39.58±17.18 48.52±5.361) 20.53±9.32 18.22±8.471)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愈显率为 72.0%,对照组为 4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患者均完成试验观察,病例均无脱落,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高,病因复杂[22-23],发病机理及病因尚未明确,除了患者自身身体素质、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基础疾病外,还会受到精神及情绪的影响,造成胃肠功能紊乱[24-25]。许多研究都认为 FD的发生可能与焦虑、抑郁等负面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26-27]。FD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患者情绪的好转、食欲的提升均有益,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28-30]。FD虽不属致死性病症,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患者反复出现腹部胀痛、早饱感,间接影响生存质量[31]。因此,良好的治疗和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FD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范畴,病位在胃[32-33]。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所引起,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34-35],脾胃气虚型患者,气虚不足以运化,脾胃纳运失常,中焦痞阻,治以补中益气为主。火龙疗法在吸取晋代火龙灸精髓基础上,结合内病外治和生物医学全息理论而创立的一种集火烧、热敷及药物渗透多位一体的新灸法[36]。火龙疗法运用火性之炎上作用来达到疏通经络、通达内外、调节阴阳[37-38]作用。火龙疗法亦可利用火性将特定药物透过皮肤加以治疗,当局部皮肤受热后,扩张毛细血管,促使药物吸收,进而增加药效[39-40]。火龙疗法是集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多位一体自然透皮给药技术,可起到调和气血、通经止痛、恢复功能作用,是一种安全无创的中医特色治疗手段[41]。本疗法施术部位为任脉对应的腹部,此部位包含了大量促进中焦脾胃运化作用穴位,如中脘、气海、天枢、梁门等,刺激穴位广泛,温补作用强大。相关研究表明对中脘、气海、梁门等腹部穴位进行针灸可调节机体平衡、脏腑功能,使之能“气化则能出矣”,对消化不良患者疗效显著[42-45]。并有“六腑之病,选腑会中脘”之说。所以,“腹部火龙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经穴,最终达到补中益气、活血通络、升阳助运作用。
在“腹部火龙疗法”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治疗脾胃气虚型 FD,充分发挥“医护结合,疗效互补”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腹部火龙疗法”联合心理疏导治疗脾胃气虚型FD愈显率优于莫沙必利治疗,可有效降低FD患者GIS评分,提高NDSI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