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2019-12-17 21:15:54瞿颖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瞿颖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燕都九年一贯制学校,河北 保定 074200)

音乐是传载情感的工具,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它让人着迷、让人如痴如醉。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音乐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新课标的诞生无疑不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充满活力的血液。音乐教育的形式也从单一的“口传心授”慢慢转变为“师生互动”,不仅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真正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一、正确把握角色,创设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氛围的重要前提,也是促使课堂教学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放下身上的思想负担,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音乐素养。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不但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艺术殿堂,因此,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鼓励学生敢说敢唱、敢跳敢演,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内心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并喜欢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自信心。

二、通过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生的根本动力,也是联系学生与音乐的主要纽带,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美化学生人生的基本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音乐知识的根本动力,是促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学生享受音乐、美化人生的基本要素。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根据学生身心的发育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生活经历相结合,以加强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音乐课堂是否生动有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新课导入环节。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导入环节呢?一定要遵循新颖、有趣的基本原则。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情感、需求、气质、态度、动机、兴趣、学习方式、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任何学习动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兴趣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舞台,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运用灵活手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音乐氛围,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部分是新课改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则会产生愉悦、积极、轻松的情绪体验,并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此,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不应以“标准答案”或“统一模式”去束缚他们。

四、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小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或没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三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