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高专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对策

2019-12-17 21:15:54徐晓阳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空前关切,乡村能否振兴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到能否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任务,更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党和国家把乡村振兴摆在国家的战略层面,把解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矛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重点之一。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稳定,高职院校作为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养高级农村管理人才和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教育载体,必须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一历史的责任。

据《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高职教育服务脱贫攻坚呈现新态势,形成“专业支撑+产业扶贫”“组团式扶贫”等特色模式。可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高职高专服务脱贫攻击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高职高专服务脱贫攻坚意识不强,办学思想脱节

目前高职高专办学仍然沿袭传统的思想,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脱贫攻坚没有结合点、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办学方向取向上,大多高职高专仍以面向城市为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设以及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存在着重工轻农的偏向。在服务能力上,大部分高职高专服务能力较低,表现在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方面较为薄弱,培养目标和授课内容无法与农业建设生产对接,办学实力、综合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需求。在涉农高职高专学校的数量上,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需求。以湖南为例,湖南省现有高职高专学校70余所,但真正涉农学校占比仅16%,可见高职高专没有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在服务涉农专业上,涉农专业结构单一,层次较低,服务功能也偏低,难以实现产教融合的良好局面,同时也无法实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高职高专服务体制机制不全,难以发挥协同作用

目前,高职高专服务乡村振兴的各项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如由政府主导,各学校参与制定的政策不多,甚至没有。即使制定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缺乏对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的科学规划和资金预算,影响乡村振兴的进展速度;缺乏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影响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发挥和工作的积极性;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高职高专优秀科技成果难以转化,转化率低等。可以说是:无统一布局、无应对策略、无体制机制、无配套资金。

(三)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支撑涉农教育重任

从涉农教师的数量来看,大部分学校涉农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甚至没有。从业务素质来看,涉农专业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技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授课内容和方式无法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接,教师素质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在高职院校“三农”问题得不到重视,很大一部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教师不愿从事农业专业教学,改教其他专业或者弃教从政,导致高职院校优秀的农业专业师资流失严重。

(四)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学生人数比例占比很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据调查,各高职高专学校涉农专业学生比例很低,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其很大原因:一是部分学校没有设置涉农专业;二是思想观念导致报考涉农专业学生很少;三是学校招生导向导致涉农专业学生人数较少;四是就业导向及工作性质导致没有吸引力。当然,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方面都选择远离农村,甚至部分学生入学后千方百计将涉农专业调换为非农专业,即使部分学生未调整,也没有认真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只是混到一纸文凭而已,毕业后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会到农村就业。这些现象也是导致乡村振兴建设人才匮乏的原因。

二、高职高专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服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树立多方协同服务格局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订并逐步完善乡村振兴各项体制机制,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大办学投入,注重措施引导。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各项体制机制,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搭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支持激励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转向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科研项目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其次,政府应当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而言,投入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增加财政投入,并确保各项投入经费足额到位,实现投入机制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树立服务乡村振兴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形成良好的服务模式

1.立足出发点,找准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应当以乡村振兴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找准办学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学生的就业择业思想,全面推进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培训方式、科技服务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其次,为农民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引导农民敢于创业、乐于创业,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服务。同时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项服务,并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突显落脚点,找准服务方向。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师资建设方面要突显“三农”特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催生乡村新业态、延长乡村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也进入田间地头,并催生了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实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餐饮、工业等产业交叉融合,为农村产业升级、生活提质提供新引擎。

(三)注重服务乡村振兴涉农师资培养,打造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师资短缺、农业实践经验缺乏的现状,应创造条件、加强激励措施,注重培养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师资队伍。鼓励涉农专业教师到农业大学进修,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到农村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加强“三农”方面的科学研究,深入农村进行实际调查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涉农专业老师在可研经费、职称晋升给以倾斜。

(四)推行服务乡村振兴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职高专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长期以来,“农业”“乡村”在我国是遭人嫌弃的字眼,农村学生一心要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就读农业大学的学生很少去务农。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很少见,那里的农场主一般都受过农业高等教育。在沙漠广布的埃及,政府把治沙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凡是年龄不满30岁、没有犯罪记录的正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以优惠价格购买一定面积新开垦的沙地、住房及庭院,且可分30年付款,前4年免收利息。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促使他们成为当地科学种田的主体和带头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有效推行“新村运动”,要求大学在招生时必须录取一定比例的农村考生,对其全部免费,政府还提供奖学金。近年来,韩国政府通过开设农村创业支援中心、为优秀农村创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到农村创业。建立于1997年的韩国农业大学,把培养终身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农业部门 CEO 作为办学目标,并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免除学杂费、食宿费、教材费等,免费使用校内的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在农村的安家费及经营启动资金需要的贷款。但学生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在农业一线工作六年,期限未满转行者必须支付在校期间部分培养费。国外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五)搭建服务乡村振兴高职高专协作联盟,形成助推脱贫攻坚教育合力

搭建服务乡村振兴高职高专协作联盟,形成教育合力,其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开展乡村振兴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联盟在育才的同时,还应服务于农民就业创业,如培育家庭工场、乡间车间等:依托扎根乡村的部分职业院校,保护各地耕地文化、传统手艺等。联盟可推动职业院校协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承担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咨询与服务;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模式创新,不断拓展职业教育乡村振兴途径;总结推广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经验与案例,为职业院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