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9-12-17 21:15:54马晓娜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马晓娜

(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完全小学,宁夏 中卫 755100)

欲成材,先成人,在教育事业中,对于学生品质精神的塑造远比知识的传授要重要,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而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学生品质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其中小学的德育教学能够初步奠定学生的性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单一的德育教育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会缺乏兴趣,不愿听教师老生常谈,因此这种方法收效甚微,不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徐徐图之。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小学是学生初步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然而现如今我国的手机与互联网普及程度达到一定高度,许多小学生多遭受网络负面信息荼毒,产生了道德淡漠、价值观偏颇等问题。另外部分所谓青春文学甚嚣尘上,许多错误的观念被小学生广为传颂,例如伪女权主义、校园霸凌等。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糟粕文化的泛滥,还有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到位。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得很多学校也逐渐对德育教育提起重视,但它们的德育教育形式大多是开班会、开视频会,共同学习党的正面思想,其实应当采用碎片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使学生逐渐转变思想。另外,有些学校确实做到了在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但大多为思想品德课堂,因汉语被广大学生熟知并且容易理解,语文题目与我国新形势、新政策、新思想也息息相关,其实在语文课上进行的德育渗透也能够获得良好效果。此外,有些教师习惯专门应用半节课、整节课的大段时间来为学生讲述我国我党的先进思想、小学生守则等,而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代入感,因而认为教师仅仅是泛泛而谈,不会用心体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结合课文,采用情景教育法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弘扬正见解、正思维,充斥着正能量,有许多课文都以叙事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同时还蕴藏一定的道理,采用情景教育法来教授这些课文,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见缝插针地讲述道理,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学习《曹冲称象》时,可以让学生合作编写剧本,共同演绎这个故事,并让他们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又如在学习《沉香救母》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完整的传说故事,为他们讲述三圣母倾心于下界凡人,并生下沉香的前因,让他们对引发“沉香救母”事件的因素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另外还可为他们补充三圣母的母亲、玉帝妹妹瑶姬与凡人私通被压在桃山下,二郎神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还可引《西游记》中孙悟空初见前来捉拿他的二郎神时说的一番话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学会回应母亲伟大的爱。教师还可抽出一定时间为学生播放沉香救母的动画故事,使得他们能够完整记住课文内容,并加深印象。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可以讲解一些日军在二战期间的残酷暴行,与我国人民顽强的抗争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抗战时期我国人民无论年龄大小都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壮烈,使他们对抗日英雄生出敬佩之心,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在趣味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创造德育渗透的机会,教师不妨安排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朗诵等活动,另外可开展辩论赛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公众演讲能力,此外,在进行趣味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品质,做好德育渗透。例如通过话剧表演教会学生团队合作,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辩论赛则可以教育学生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升华。

(三)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通常是心灵的真实反映,能够映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当重视作文教学,并从学生的作文中读出他们的思想观念,对错误的加以纠正。尤其是现在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常选取某一真实事件作为材料,让小学生据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考察他们写作水平的同时考察他们的心性,也使得教师更容易从文章中读出学生的观念。例如2018年初轰动一时的张扣扣为母报仇案,当情与理发生冲突,当法律出现疏漏,当公正的天平倾斜,作为普通人应当如何做,张扣扣的做法当然是过于极端,但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受武侠小说等影响,虽有正义感却大多容易忽视法律的庄严,听闻“为母报仇”的事情后或许会生出赞美敬佩之心,事实上这是不应有的,教师应当及时纠正这种思维,教育学生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越过法律自行处置,每个人都无权私自判定他人是否有罪,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观念的引导,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树立乐观积极的观念,勇敢地面对未来道路上的困难,让小学课堂为学生留下裨益终身的财富,为国家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