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婷
(广东省廉江市塘蓬镇第二小学,广东 廉江 524400)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赏识教育的运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下,不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语言基础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收获心理,情感和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位教育学家曾言:“只有教师点燃学生的希望,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25分。”运用学生的期待心理,渴望教师的认可心理,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意识。对于三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大部分学习知识依旧以读,说,抄,写四个阶段为主,读是基础,说是表达,抄是积累,写是综合运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主,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对于后进生的成因应当深入分析,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笨,蠢,与某某学生相比差远了,”等话语,应当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希望,不要让这种情绪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卑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应当积极奖励和表扬,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个人之间的差异因素有很多,如生长环境,家庭教育,学生个人能力等等,所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应当正确对待,不应该忽视处于低端的学生,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形成两极分化的教学现象,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直线下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关爱学生,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以此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心理,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设立多层次教学标准,使得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整体的质量。比如,在《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文章的主旨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首先,教师能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每一个小组的人数在4-6人之间,且学生组内有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学生之间优劣互补。然后,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组进行交流和探讨。⑴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⑵文章中描述的草地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⑶金色的草地具有什么象征意义?⑷这篇文章背后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接着,小组开始交流和分析,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解决难度较深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懒惰的学生,设立监督制度,由小组内成员自由推选出小组组长,对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加以记录,在每一周结束之后,再推选出另一个成员担任组长,记录其他成员课堂上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在小组交流结束之后,轮流总结出小组的答案。这样,既可以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够有效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调查得知,当学生每一次受到教师奖励和鼓励时,都会产生激动的心情,或者自己取得好成绩时,喜悦的心情也会自然流露。而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都会对学生这样说:“这次表现不错,下次要继续保持,千万不能自足。”等等话语,这种似乎看起来赞扬的方式,却无形中给予学生心理和精神上极大的学习压力。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恭喜你,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按照这样的趋势,很快你的学习目标就能突破了”等等话语,给予学生单方面赞扬,让学生能够没有负担的享受自己努力之后的成果,以此激励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多使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赏识学生,赞扬学生,给予学生正面思想的支持,往往会得到意料之外的鼓励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赏识教育的应用,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期望的心理,给予学生希望,让学生逐渐建立学习的自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