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志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第四小学,河北 保定 074200)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而且较乏味的学科,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吸引并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性。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高效整合,形成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综合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脑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使用的侧重点偏离了教学目标 部分数学教师在对教学课件进行设计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大量的动画人物和情节运用到教学课件中,过于丰富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容易使学生偏离课堂学习的主线,注意力大量集中于故事画面和情节发展的辅线,偏离课堂学习和知识吸收的初衷,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多媒体的运用就变相地成了学生玩耍打闹的催化剂。
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切合学生实际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只考虑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从成人的角度和教师的知识水平来认识和设计课件内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课件要求过高、播放过快,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过于紧凑的教学环节设置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畏惧甚至是抵触心理,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欠缺灵活性 主要表现在不顾教学实际,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过程中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加以适当合理的调整,对于学生已普遍掌握的难度较低的知识仍设计成课件重复训练,浪费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而对难点问题也是按照课件设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突破,没有针对学生实际产生的疑问加以必要的细讲和精讲,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课堂知识 课堂知识的导入主要有故事导入和情境导入两种。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许多人对于数学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导入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编讲、演示小故事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引出要学习的知识要点,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轻松愉快的情绪基础。情境导入分为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两种导入方法,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等形式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发现和思考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面值”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情境中的主人公,正在超市买东西。情境重点应放在购物结账的画面上,对所出示的人民币进行特写放大并作适当的画面停留,使学生留下初步的大概印象。切忌超市内部陈列、挑选物品等辅助场景过多出现,以免学生思维和注意力过度发散,偏离课堂学习的主线。
多媒体技术与教师讲解并用 多媒体技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简便、快捷、生动、直观,声音和图像、动和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产生的疑问是不能完全预知的,所以,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接受程度和思维速度的把控,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和强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辅导和解答,以保证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还以“认识人民币面值”这节课为例,教师在多媒体中通过人民币图片化的方式使学生准确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长什么样子”。而由于面值换算对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将换算公式在多媒体课件中予以着重显示和停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通过耐心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换算关系和方法,确保学生真正接受并消除了难点之后再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下一步播放,避免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畏难的心理,充分照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练习 在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练习题目,使学生在课堂练习环节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强化知识记忆,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练习方式不仅节省了课堂练习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练习效果显著,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无论其如何先进,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保证在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时不偏离教学主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