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巧霞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第一小学,宁夏 固原 756300)
新课标中提出要小学教师要侧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围绕课题,要使问题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之前学过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并推导出了面积计算公式。那么,多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析,帮助学生应用转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突出重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例如:在讲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人,那么这个数字怎么记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便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是用来记录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方法。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还要保证问题的新颖,要提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小数乘法》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家喜欢放风筝吗?春天到了,我们要放风筝,买一个风筝需要15.8元,那么,100元能买几个风筝呢?”这时,小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解答问题。这样的趣味性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牢牢地掌握教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是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设置的问题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在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中很多数学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与初段和中段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加法知识点: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简便方法就是乘法。这样由加法推理出新知识——分数乘法。教师就可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知识。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再如:在教学“比、除法、分数”的联系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新知识前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已学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能产生疑问,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被打开了。这时,他们就产生了强烈的要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问的习惯。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先做一个实验:准备两个杯子,先把其中一个加满水;然后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中,再把加满水的那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中。这时,我们会发现,第二个杯子的水已经满了,而第一个杯子中还剩余一部分水。这时,学生就会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对于学生的思考,教师要给予鼓励并总结。正是在这样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由敢于“求异”到善于“求异”;正是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也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通过有效的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 综合素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