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19-12-17 21:15:54冷雪飞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冷雪飞

(辽宁省鞍山市第二十九中学,辽宁 鞍山 114000)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其它学科性科目不同,其目的是对学生的感情观和世界观进行辅导和架构,促进学生品格的正常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其它学科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情感教育渗透进法治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用情感来感化学生,拉进知识点与学生的距离,用情感上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到的道德与法律方面的相关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积极正面的发展,防止在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一、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残留使教学无法深入发展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进入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然而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初中所开设的课程多数还是以期末考试作为总结和考核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将学习重点全部放到了成绩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重视程度较低。而道德与法治教学科目的设立之初,就不属于单纯靠期末考试可以考察的科目范围之内,其课程目标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进行提高,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在心理建设上有一定发展和突破。因此,消除应试教育的残留,从根源上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打牢基础,才是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深入发展的根本。

(二)教育过程中缺乏情感影响

由于教学目标和课程意义的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上不能完全采用与其他学科性课程相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不足以满足教学需求。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而产生的一项课程,用学科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导是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道德和法治相关知识的,因此需要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用情感消除学生与相关知识点的距离感,才能真正深入教学。然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面对的问题就是缺乏情感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当成任务机械性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学习陷入不良循环。

(三)教师教学的单一枯燥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丧失兴趣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以提高学生期末成绩为宗旨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都相对简单直接,同时也就导致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和单一。在新的教学改革目标下,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应对新的教学目标对教育教学有负面影响。另外,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感性的情感教学,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进步和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教学氛围,不止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心不高,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

二、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营造富有感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沉浸到学习之中

学习氛围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而富有情感的学习环境,教材上平面而断层的知识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只有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使其沉浸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真正掌握道德与法律的规则和标准,促进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减少学生的距离感,引导情感教学的融入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来自于生活的课程,在教学时合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科目存在的意义。将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载体,不仅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促进情感教学的深入,还会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也会引导学生将这些事情作为例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以此为师或者以此为戒,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为其发展成为全素质人才而打好基础。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生活和未来都有长远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叛逆时期,这个时期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有长远影响,道德和法治教学基于学生品格培养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上的约束。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可以真正有效提高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教学时对感情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使情感教育真正渗透并融合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