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不足

2019-12-17 21:15:54王静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王静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保定 074200)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无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过犹不及,在实际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轻视基础知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充分地发展。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自我能力发展的培养;既要关注发展学生体魄的健康,又要重视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既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兼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但在高中语文课改中,一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对新课改精神理解肤浅,轻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错误地认为强调了基础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落入了传统教学的俗套。因而一味追求方法的新颖,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互动、空泛虚无的讨论。看似华丽多彩,实乃过眼云烟。结果是学生基础知识很不扎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了“空中楼阁”。虽然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记忆基础知识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起点,离开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支撑,而去培养能力、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第一位的,它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二、过分依靠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因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动静皆宜、音画兼备等优点,良好地展示了教学的形式,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因而它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运用,目前已成为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在利用这一技术时,许多教师存在着误区,把多媒体课件作为课改的标志,生硬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而传统的教学资源正被极大地弱化,多媒体教学已有取代常规教学之势!对多媒体教学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利用这一技术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新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效果就能提高了,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服务于教学的一个手段,决不是提高课堂效果的灵丹圣药,当然无法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

三、片面强调学生的能动性,排斥教师讲授法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长处,但也有必然的局限性。新课改中,一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奇的教学方法,幼稚地认为教法越新可能越符合教改要求,但却忘记了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一根本准则,不管怎样的课改,如果实现不了目的,再“新”再“好”的方法也无用,也只能是屠龙之技!高中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教师要达到让学生领悟和理解语文事件深层次的内容,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精辟的讲解,“百家讲坛”的教授们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得生动形象、高潮迭起,怎么可能说讲授法过时了呢?一些教师却为了课改无端地排斥讲授法,甚至把讲授法与“满堂灌”画上等号,似乎运用讲授法就是反对新课改。其实,这只是片面追求了教改的形式,而忽视了教改的实质。教法也要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法,这样课堂教学就始终处于内容鲜活、交流互动、高效有序的最佳状态。因此大可不必为了“课改”而排斥主流教学方法的应用,这也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

四、教学情境牵强附会,故弄玄虚

情境教学是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的教学手段,它能让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趣味。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情境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个方法。但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去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 、甚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具体表现有:没有目的性的花架子情境,蜻蜓点水式的无效情境,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幻情境等等。

总之,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唯有迎难而上,知难而上,厚积薄发,在新课改的一片喧嚣和浮躁中保持一丝冷静,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对策,才能应对新课改的潮流,也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造就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