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明
(山西省垣曲县高级职业中学,山西 运城 043700)
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但又十分重要的唱法,民族唱法是我们国家声乐演唱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而美声唱法则是由西方传到我国的一种西洋唱法,二者各有优势和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都能够带给听众不同的听觉享受,在新一代年轻歌唱家中,有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都吸取了两种唱法的优势,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结合,达到了更加良好的演唱效果,所以我认为在声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声乐教师需要深刻了解并认识到两种唱法特点及共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气息的运用技巧,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都要求演唱者要有足够的气息,气息悠长,能够支撑演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训练学生横膈膜扩展,帮助学生在演唱时能够保持持久、稳定的气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歌曲语言和旋律方面也有着相同点,当前很多优秀的外国声乐作品和民族声乐作品都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演唱,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虽然演唱的方法不同,但是乐曲的内容和情感是相同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也都十分重视头腔共鸣,要求气息能够自上而下贯通。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语言和发音上,民族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的曲目内容都是汉语,汉语在发音规律以及发音要求方面与意大利文有着明显差异,首先中文主要分为四个声调,为了突出演唱的技巧性和感染力,民族唱法对于咬字规律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美声唱法的演唱曲目主要是意大利文,意大利文都是由字母构成的,主要由元音辅音等基本元素构成,通过字母的组合改变来影响发音,这就使得其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原音的改变使演唱更加流畅。因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演唱的语言不同,在咬字技巧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民族唱法通常比较高亢和响亮,而美声唱法在演唱时则更加圆润饱满。
民族唱法演唱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气息的悠长之外,还需要注意气息的转换,若气息的转换处理不好,会对演唱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在该方面美声唱法能够起到很好的训练促进作用,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比较看重气息、声音和共鸣的协调性,在演唱时,主要通过横膈膜的扩张来保持气息的稳定。因此在进行呼吸方面的训练时,可以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结合在一起,民族唱法的呼吸训练,能够增强声音的悠长持续性,美声唱法的呼吸训练,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增强气息的同时,增强声音的洪亮感和饱满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演唱及情感的表达。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做到气沉丹田、放下喉头、保持高音位置等,美声唱法则利用气息,发出纯净美好而圆润的声音,充分调动身体各器官,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发出完美的声音。民族唱法因咬字更加靠近口腔后部,声音共鸣相对较小,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前,民族唱法在创作上就以高音为主,判断一个人声音的好坏也基本取决于其音色的高低,美声唱法中气息运用及位置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这对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对民族唱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较多,胸腔共鸣较少,而美声唱法则对于不同音区都有着侧重的腔体,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对声音的要求较为统一,使音色更加完美。
我国民族声乐大多是劳动号子及长调等,而美声除了抒情之外,还有华彩、花腔等形式,美声唱法在共鸣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美声唱法在演唱时十分强调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要求能够实现气息、声音和共鸣的协调,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美声唱法的演唱更加具有共振和共鸣效果,能够给人以厚重感,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丹田,在发音时,身体器官部位的共鸣相对较小,主要以口腔及头腔局部共鸣为主,所以在演唱时,共鸣效果和共振效果都相对较小。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声乐教师可以在民族唱法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借鉴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发音和共鸣技巧,从而增强民族唱法中的共鸣效果,提高民族唱法的音色圆润度。
总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各的优势及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两者都有各自的可借鉴之处,在现代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单纯的美声唱法和单纯的民族唱法,虽然能够体现出各自声乐的艺术美感,但是若将两者的优势进行互补,却能够带给听众更好的听觉享受,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以及二者可借鉴之处,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若能够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信一定能在声乐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