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硕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山东 枣庄 277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趣,地理教学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生活化教学明确要求教师将教学活动放置到生活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现象,开展知识学习与深入理解,将学习目的实时转变成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在新课程深化改革形势下,生活化教学教师深入探究新课程的主要方向,对于教学与生活而言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教学角度,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生活之间息息相关的各种实例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主动接受并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并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现象。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以此促进地理学科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活角度,生活化教育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可以将地理知识有效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上。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性非常强,但是,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其一,因为个体差异,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也存在一定差异,并非所有教师都可以准确掌控教学素材与地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其中一些偏远山区的教师,由于缺乏对社会实时热点的深入了解,导致其在获取素材时备受限制。其二,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过多,在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学习进度,学生自身的理解与学习能力也有着明显差异。其三,学生学习有着太强的目的性,学习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就是考试,如果一直不尝试改变这种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根本就难以将其现实意义发挥出来。所以,适当改变初中地理学科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深入探究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所在。
生活化教学策略应与初中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相符,也需要与初中生的心理特性明确相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并把地理课堂活动放置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深化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全面了解。
教学情境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工具,创建良好的情绪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深层挖掘并分析初中地理学科的相关教材,根据素材内容构建始终贯穿整个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然资源图片,督促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深入思考积极发言,深层探讨自然资源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告知学生在生活中要爱护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素材,教师可以就课程教学内容,深层挖掘与地理课堂、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素材,并切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教学中,教师则可以根据近年来我国南北方降水状况、水资源的储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自觉性。
地理知识源自生活,地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了解。例如,在讲授“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时,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农作物污染、雾霾产生等现象,这些都与人类活动相关。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关注重点,人口的迅速增长加重了人口和资源间的矛盾,这些生活事件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须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除了限制经济发展之外,还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生活中必须对人地关系进行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生活化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举办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在《黄河的治理》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技术收集与黄河气候、流域等相关的素材,基于PPT加以展示,促使学生充分了解黄河的大体状况。然后通过视频形式,让学生观看现阶段黄河各个河段的具体环境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找到根本原因,并结合黄河治理开发的相关案例资料,寻找最佳解决方式。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体系,探究黄河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整合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应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理念,教师应根据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此帮助学生将在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活学活用,实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死记硬背的学习任务,将自身的主体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进而吸收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