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雪
(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官营乡中心校西官营小学,河北 丰宁 068354)
教育好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学校和家长应把孩子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使之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地位和身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孩子们将来步入社会生活,就会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可见,孩子的成长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所学校的问题。只有真正形成“家校合一”,才能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共育力度不强
现在人们重視教育,家校共育意识也越发强烈。然而现实的种种因素让他们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家长尽管知道自己应该更多关注孩子在校表现,但是工作繁忙往往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理由。柘城县外去务工者多,留守儿童每年都在增加,“家校共育”的发展上比较薄弱,另外还有一些离异家庭在这方面也缺乏关注。
(二)方法精彩纷呈,实效难以持久
学校为了体现并实现“家校共育”确实用心良苦,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比如规定教师每月必须与家长联系多少次,家访多少次,制作家校联系卡,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用文字沟通,开放家校活动日,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学生生活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方式方法,但为何说立意效果难以持久?班级人数众多使得老师的联系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一些调皮孩子或者学困生往往才是联系的重点,家校联系卡在使用初期最见效果,久而久之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却会滋生疲于应付的心态。开放家校活动日准备时间过长,操作时间过短,很多时候也流于形式和表象,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认真分析了“家校共育”现状问题之后,应当建立合作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真正实现小学“家校共育”。家校共育不应该只是每次活动中的昙花一现,而是细水长流,为实现教育最终目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树立合作意识。谈及新课标中的合作,很多人能够立刻想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其实,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合作,在家校共育中更需要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家校合一不是靠学校单方面来实现的,我们要尽快转变学校是单向的发起者,家长是沉默者、接收者的角色。让学校和家庭树立合作意识,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促进家校共育的良好发展。
(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合作。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孩子学习需要上网,学校教育也已入网,家校互动同样需要网络,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许多学校要求班主任积极利用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提醒班级学生的情况,及时公布家长需要了解的事。不少学校已建立家校互动网站平台,还有利用QQ、微信,晓黑板、老师说、口袋家教等实用的班级家校管理软件。等建立班级群,邀请家长们加入该群,由班级家委会成员担任管理员。
(三)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召开每月一次家长会,比如说每学期每月可以召开一次,在期中或者段考时间也可以召开家长会,这样的话每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家长都可以有一个了解。家长在平时也要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了异常及时地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家长会的召开,有效地增进了家校互通,强化了家校共建的意识,达到了学校、家长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不可忽视的是家访。这是比较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教师和家长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谈。所以班主任最好提前和家长预约,防止扑空或给家长造成不便。家访的优势是双方面对面谈,开诚布公时间较自由。家访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告状式。要知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于是即使是针对问题学生,我也本着爱护学生自尊的原则,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分别查找教育的弊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和家长共同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对于某些学生来讲恰到好处地施展。
(五)家长、老师精神关怀合作。精神关怀是老师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家长的核心内容。“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关怀情感的基本表现,只有经过努力发挥了自己的教育智慧,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价值,感受到他的神圣性,才能享受老师、家长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教育意义。
随着时代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价值、知识、技能和教育行为都需要不断地调整、修订。从个体发展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未完成性。为了自己更成熟,教育智慧潜能得到更充分发挥,我们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专业化目标,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本身是我们老师生活的主体,其中有付出之乐,有获得之乐,有助人之乐,也有创造之乐。只有不放弃对教育孩子们追求,就会把心融入其中,就会把情感和智慧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