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芳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玉山村学校,河北 保定 072150)
古人常说“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都说明了“情”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了解什么是情境作文教学,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情境教学。关于情境教学,最早提出并作出成功探索的是儿童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李老师在文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中》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使教师的语言情感以及教学内容连同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作文情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以生活展现情境,在作文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的源泉中获取丰富的写作题材。但是生活的场景是广阔的,这就需要教师依据作文教学目标,认真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再带领学生走向生活的情境,从而进行作文教学。它大量适用于观察作文的教学。
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以实物创设具体的观察情境,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写出具体真实的文章。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三,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我选取了学生爱吃的水果为代表,让孩子们把最喜欢吃的水果带进课堂,带相同水果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他们创设一个观察的情境。
引导学生从水果的形状、大小、果皮的颜色等方面仔仔细细地观察。通过观察比较后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写作材料。同时把不同的水果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抓住不同水果的特点。
水果品种繁多,果皮摸起来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让学生从触觉感知水果外皮的特点。
水果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点。仅从视觉和触觉上去感知还不够,因此我还应从嗅觉上引发学生对水果的联想。
除了感知果皮的特点,还要剥开或切开来看一看、闻一闻,感知果肉的特点。
品尝水果的味道,谈一谈品尝后的感受。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摸一摸、闻一闻、剥一剥、尝一尝,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写作自然而然就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了。教学中还抛砖引玉,以点带面让学生明白其他物品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观察和描写。
多媒体不仅能打破时间的界限、地域的阻隔,将事物展现于学生面前,而且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接形象地显示出来,因此教师可根据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有的放矢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捕捉作文素材。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四,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我用摄像机把孩子们喜欢的金鱼的样子、动作、吃食、休息、嬉戏摄录下来,并配上恰当的音乐,然后在屏幕上播放,让孩子们欣赏并全班交流金鱼留给自己的印象。在交流的过程中再采用分镜头对金鱼的样子(眼睛、尾巴、颜色……)、动作、嬉戏等进行仔细观察和口头描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金鱼的特点还学到了描写动物的方法。其实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不乏感人的习作材料,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只是没及时记下而轻易地“放”走了,待到要“用”时,印象淡忘了,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只要我们平时勤于捕捉作文素材,把广播操、升旗仪式、运动会、班会课、参观访问、社会活动等拍摄、整理、记录下来,并进行观察、交流、口述、评议等教学活动,抓住了生活这个“源”,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容易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了。
总之,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寻找一个合适的习作起点,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由“无米之炊”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