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2019-12-17 21:15:54黄志稳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黄志稳

(河北省永清县工业园区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一、审题中引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在题目处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

二、自学中引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如我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骗’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发展了求异思维,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设悬念引疑

在课堂的尾声,针对教学中的关键之处,结合课题的结构特点或重心,提出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中互相吸收互相补充,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的目的。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表述问题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能力,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不言而喻。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到处”一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我引导学生看图合理想象:乌鸦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到了乌鸦找水的辛劳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等等,老师再顺势引导,让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四、重难点词句引疑

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课文重难点的质疑,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教师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五、观图中引疑

课文插图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我先后出示了两幅插图,一幅是圆明园的复原图,规模宏大,美轮美奂。另一幅是圆明园的废墟图,几根残立的石柱。让学生感到不解产生质疑:这是同一处景物吗?为什么会被毁掉?是谁在什么时候毁掉的?当时没有人阻拦吗?于是我趁热打铁:“这是为什么呀?有没有信心自己来读懂课文内容,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有!”还没等老师说开始,学生们已经投入到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中去了。适合的插图,不但能配合课文内容,耐人寻味地体会中心思想,而且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引起质疑的地方。

六、拓展中引疑

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课后质疑实际上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延伸、扩展。教师在上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深挖课文内涵,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学完后的体会,或让学生演课本剧,或谈故事如何编下去,或写广告词,当小导游等。如学完《凡卡》后,有学生问:凡卡是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当他醒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他今后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这些问题牵动了每个学生的心。我顺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堂气氛一下子活了起来,之后我又让他们分别续写《凡卡》,得到了许多佳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呼唤,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做到: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因为掌握质疑方法并形成质疑能力的学生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进而能够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