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臻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龙山小学,江西 抚州 331800)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写作思路自然会从闭塞到通畅,豁然开朗。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写作环境,多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丰富了写作情感,唤起写作欲望。如: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我的课余生活》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课余生活中最喜欢做的游戏是哪一种,并把游戏规则说清楚,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发言。最后,我在同学们说的游戏中选了大多数学生玩过的,爱玩的游戏――“贴嘴巴”,带领他们玩了起来,游戏时,同学们喊啊!跳啊!玩得可开心啦。当游戏结束,我趁热打铁:“你们能不能把刚才玩的情景写出来呢?”同学们欣然动笔。一挥而就,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得生动、有趣,把游戏的过程写得有条有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俗话说:“多读胸中富,多写笔生花”,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如果学生心里无物,也就不会妙语成串。要丰富学生的头脑,为写作积累素材,靠的是大量的阅读。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熟练精思,更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要进行摘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的内容就会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精心评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培养学生爱习作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小学生能成文一篇,并非易事。在他们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高水平。交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并从中获取最高启示,因此,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获得自信。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寻宝”的心态,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用心去体会,尽可能地从他们的文章中挖掘出闪光点。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积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作文教学质量才会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