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2019-12-17 21:15:54陈彦华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陈彦华

(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第一中学校,吉林 公主岭 136121)

让课堂变得更加的高效,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推动历史课实现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导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对具体的授课方法进行更新,积极转变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需求。

一、渗透文化素材,优化课程导入

为保证课堂更加高效,教师需要从导入环节进行优化,搜集与历史课相关的文化素材,并进行资源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掌握丰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对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展开分析,从而保证学生快速的掌握课程内容,保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更加高效。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则可以借助网络等其他媒介,搜集与此时期有关的史实资料,比如说相关的文化典故,以及趣味的历史故事,并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之后系统的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就具体的历史事件,就其中所呈现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展开互动和交流,为学生高效、准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夯实一定的思维基础。

二、构建教学情境,激发思维联想

在历史课上,教师为保证整体教学效能的有效性,需要注重学生思维意识的强化训练。通过情景法教学深入落实为学生思维发散提供一定的课堂环境[1]。让学生在思维的支撑下深入、全面的掌握相关历史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比如说,教师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借助网络搜集辛亥革命当时的史实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相关的影视剧资源,比如说《孙中山》,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所蕴含的革命文化内涵加深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视频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感受辛亥革命所具有的史学魅力,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资源储备,为学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点而提供丰富的文化储备基础。

三、组织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在组织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规范性调整[2]。让学生不再以被动的姿态接受课程知识,而是根据学生主观要求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独立、自主以及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综合探讨的过程中,有效地内化基础历史知识,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支撑下全面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效能,保证整个历史课堂所呈现的效能更加突出。

比如说,教师在围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时,可以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时间线,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具体呈现,在组内对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就经济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下形成良好的生活观,规范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责任意识

在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生活中存在的历史资源素材有效的发掘出来[3]。并根据初中生的情感建设需求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对历史学习和文化传承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的参与到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与拓展延伸等各项活动当中,从而保证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支撑学生高效地完成对历史课的深入探索,实现学科素养的的全面建设。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可以组织历史知识讲座,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或者经典的战役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在实践和感受的过程中对民族精神以及爱国思想加深理解层次,从而支撑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传承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的责任感。

结论:依前所述,构建高效课堂是新教改发展形势下,历史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革新目标。作为历史教师为保证课堂整体所呈现的教学效能更加的突出,需要侧重于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创新。在历史课上,教师需要通过文化导入、情境创设、合作学习以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素养,从而让学生在良好学习品质的支撑下,高效地掌握历史课文化内涵,并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