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民
(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甘肃 临夏 731803)
地理是一门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地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所以,德育教育对地理教学而言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时代发展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地理教材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极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级地理教材中介绍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基本自然环境;矿产、太阳能、土地、森林、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状况;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差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人文方面的现状等[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地理基本国情有深刻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山河壮美、资源丰富的国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中不利条件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建立忧患意识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材中介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蔓延、热带雨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介绍我国人口众多,具有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说明人口急剧增长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进而导致诸多的环境问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首先,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与调查、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学习交流、角色扮演、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如观察学校一天的气温、降水和风向;调查学校的食堂剩饭剩菜、垃圾分类、食堂用水、学校用电等情况;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地形模型;围绕某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建设情况学习交流讨论。其次,在校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气象台、大气环境监测站和水文监测站;调查城市交通拥挤、车辆尾气排放、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率、犯罪率上升等情况,使用地理图片、文字、数据等方式记录和分析其原因,撰写小论文;最后,调查家乡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及人口、交通、经济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它在学生思想品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素材。
德育教育依存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地理教材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素材,它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宇宙星空到社会经济、从名山大川到风土人情,丰富广博的教学内容,使地理学科具有德育功能的依存性、随机性、协作性、渗透性等优势特征。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教育、国情教育、资源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素材。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地理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
地理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 “觉悟”。因此,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和基本规律,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地理的视觉看待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过程中来,自己设定目标,设计和组织实施实践计划,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2]。从中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及对环境的个人和集体责任感。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及较强的科研能力。认识到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
总之,只要我们思想中有德育的意识,并脚踏实地的去做,学生的情感与品行就会与智慧一样在课堂中生成、传递与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