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沂 兰州歌舞剧院
白马藏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族群,集居住区域集中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交界处的岷山东端,在2015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其族群人数约为两万人。白马藏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形式鲜明的民族风俗,其中舞蹈是其民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藏族的舞蹈形式源于其族群的日常生活与对原生态大自然的理解,本文阐述了白马藏族舞蹈的舞服装及舞蹈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分析。
白马藏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与西南地区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在服装方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白马藏族舞蹈的服装主体上为白马藏族日常穿着的民族服装,其中帽子对于白马藏族的服饰文化而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帽子被称为沙噶帽。在白马藏族族群中,无论男女头上都会戴着一顶由白羊毛做成的沙噶帽,这是由于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气温较寒冷,且有牧羊的习惯,取材比较方便。帽子顶端的侧面会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毛作为装饰,体现了白马藏族对白鸡的崇拜。白马藏族民众日常主要衣物为百褶衣,衣服的正中为三角形,左右两侧为对称的米字形图案,三角形为鱼的抽象符号,米字形则为太阳的符号,体现了白马人对鱼以及太阳的崇拜。而在具体的舞蹈中,随着不同舞蹈的种类变化,舞蹈服装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白马藏族的火圈舞中,其服饰以长裙为主,并系有围裙和腰带,服装比较复杂。从白马藏族舞蹈的服装可以看出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白马藏族对自然的图腾崇拜,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白马藏族舞蹈的种类较多,根据舞蹈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多个种类。首先是娱乐和表演性质的舞蹈,如火圈舞,其形式为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圆圈,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并以转圈的方式行进,节奏比较缓慢,常见的舞步有横移步、前后俯仰、下蹲等,体现了团聚部落的功能。再如,池母擀面,这种舞蹈属于二人舞,一般是进入民众家中驱邪,由两位池母角色进行表演。其舞蹈动作具有固定的形式和含义,往往伴随着打击乐,其舞蹈动作与女性在厨房中和面、擀面、切面、下面、捞面等动作相似,体现了白马藏族女性的劳作动作。其次是祭祀性质的舞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每个民族的大事,尤其在原始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祭祀文化以各种形式被流传下来。在白马藏族的祭祀性舞蹈中,傩舞是最重要的一种,其舞蹈风格古朴庄重,有二人、四人、六人和多人等多种形式,具有祭祀娱神的独特功能。还有池哥昼,池哥昼的目的在于祭祀及祛除邪祟。其形式是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男子集体以挨家挨户的方式举行跳舞表演,表演时头带彩色面具,身穿羊皮大袄,系挂铜铃,手持木剑和木刀,声势浩大,场面壮观。此外还有麻昼舞蹈,是一种男子六人表演的舞蹈。在表演时六位男性分别戴龙、狮、鸡、虎、牛、猪等动物面具,手持黄色、绿色绸带,在锣鼓等打击乐中,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舞蹈表演。
白马藏族的舞蹈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与象征意义,是对其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民族崇拜的意蕴。在白马藏族舞蹈中有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舞蹈动作,体现了白马藏族热爱生活、积极劳作的民族精神。同时其舞蹈形式保留了大量与战争有关的动作,体现了白马藏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白马藏族的舞蹈在服装、动作、音乐方面多与自然万物有关,如动物、太阳等,这体现了其民族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与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然崇拜的民族精神。在远古时期,自然万物对人们的生存具有巨大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有效地抵御自然界的侵袭。因此,白马藏族等少数民族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将与自然斗争的经历纳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中,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白马藏族的舞蹈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
通过对白马藏族舞蹈的服装及舞蹈种类的研究,可以看出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与民族特色。其中蕴含了白马藏族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对于自然的抗争、对外来势力侵袭的斗争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等深刻的内涵意义,在展现独特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其鲜明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