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亚飞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因此,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就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与时俱进,针对相应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重新的身世和思考。在当前新形势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转变对于人才培养的观念,真正能够做到从“专注技术”到“注重创意”,加强艺术理论课程以及文化创意课程等方面的学习,重视对于学生在艺术美学感知和创意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由此能够看出,加强对基于从“专注技术”到“注重创意”针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高校要从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观念上认识到,当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以往不同,在能力培养上要从“重技术”向“重创新”转变。所谓“重技术”,是指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强调技能训练,过分强调技能在未来艺术设计工作中的作用,忽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完全靠软件技能支撑的毕业生。“注重创意”强调学生在掌握设计技术和技巧的同时,也注重文化艺术理论课的学习和掌握。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技术力量,而且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符合当今社会主流美学。如果说“专注技术”就是“单脚走”,那么“注重创意”就是在技术和艺术修养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实现“双腿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取消了艺术理论课或将艺术理论课作为选修课,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艺术设计的“前世今生”。他们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仍然很肤浅,甚至错误地认为学好软件技能就是学好艺术和设计。但事实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还很有限。如果他们跳过最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美学的过渡学习,跳入技能学习,最终的结果将是误读或对艺术设计专业失去兴趣。因此,以理论为支撑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不完整的。毕竟,设计作为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是以技能来衡量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与设计理论的研究密切相关。
设计不能等同于技能或技巧、思维和创造力、技能和技巧。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要协调发展,形成综合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加强艺术理论和美学知识的学习,如设计艺术史、设计概论、美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从高中文化课的填鸭式学习过渡到艺术美育,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和各大艺术设计学校的特点,使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培养其良好的艺术学习兴趣,进而汲取设计创意学校的精髓,从而为设计技能课程和创意课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少量的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等创意课程,属于基础课系。但这些创意课程时间短,培训内容有限,与软件技能课课时比例有较大差异,属于“速成”教学。此外,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课程和技能课程是分开的。创新课程教师和技能课程教师大多是不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性。经过短期的创新课程培训,技能课程传授更多的软件应用技能。日常训练主要以临摹和临摹为主。很少有创造性的课程训练成果融入到软件技能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运用技能实现个人的创造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是创造性创新,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前提保证。技能的形成可以在短期的训练中实现,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开设创意课程,而且要不断提高创意课程的比例,增加课程时间,在创意课程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强化文化创意理念,将培训与软件技能课程相结合,兼顾技能与创新。
结语: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热情活跃,吸收知识快,但容易情绪化、惰性化。只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按照更好的培养目标正确引导学生,我们就能做好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培养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的体现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还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解决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难等问题,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