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大囫囵镇中心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6450)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讨,通过对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过程进行层级剖析,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发散思维,挖掘写作素材,明确立意,架构作文框架,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雕琢词句,明确写作思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些学生经常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写作对他们而言毫无兴趣。有些学生提到写作文就犯难,不知从何下笔,文字干涩,内容单调,没有生命力。有的甚至家长说一句,孩子就写下一句,从表面上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水平很高,然而,试问这又如何谈得上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据我观察,学生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甚至有老师会忽略学生的用心观察,忽略学生是否是在写真实的人、情、事,只顾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甚至连姓名都照搬了。系统的作文教法理论指导的缺失,导致学生习作基本功差,又因难以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所以很少有“亮点作文”“个性化作文”“重细节的文章”出现。
思维导图该如何指导作文教学呢?以“森林选美大赛”为例,我进行了以下一些探讨。
在“森林选美比赛”这一文题中,我和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最核心的是“选美”,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呢,什么样的动物才是真正的“选美冠军”呢?学生起初众说纷纭,答案有孔雀,有老虎,有狐狸等,学生的理由有“羽毛五彩,很漂亮”“力气大”“身上的花纹很美丽”之类,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金奖章》课文吗?课文最后获得金奖章的既不是乖巧的喜鹊,也不是会唱歌的百灵鸟,而是外表十分丑陋、默默无闻的乌鸦。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乌鸦虽然长得不起眼,但是能清理腐肉,净化自然环境。有学生很快意识到,真正的美不应该关注外表,而应该注重自身的品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讨论后汇报:牛、乌鸦、啄木鸟等都是勤劳善良、心灵美丽动物的代表,但是如果都写进去这篇作文,就难以评选出冠军。学生这一讨论,道出了他们写作文时经常面临的主人公取舍问题。那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时我适时地提出“能不能写”“想不想写”“可不可写”的写作三个角度,再进行讨论,从而确定学生作文的主人公。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根据这三个维度进行取舍后的答案以上三种动物都有,我选取了牛这一动物作为深入地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创作对象。
选择好了写作的主人公,接下来我让学生回忆《金奖章》课文中,写乌鸦获得金奖章之前,还写了哪些动物想获得金奖章,他们为什么没能获得金奖章?学生很快举手回答:还写了喜鹊、百灵鸟、老鹰,他们没获得金奖章的原因是他们不是对地球有功的动物,金奖章应授予对地球有功的动物。这其实就是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提出的赋形思维中的“对比”思维,也就是说在写主人公的时候,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特质(在这里是指勤劳善良、心灵美丽),选择了一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结构单元、段落、语段、句子、词汇)进行谋篇、结构、段落、造语、行文,以增强(反衬)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力的清晰度,即反差。简而言之,在此处就是要列举几个与勤劳善良、心灵美丽的特征相背离的动物代表,反衬出牛的心灵美。
根据这一思路,学生很快又在这一思维导图上添了两根主要的枝干——狐狸、孔雀。要让作文形象更丰满,就还需要在这一枝干之上再添上一些小分枝。写这些动物的什么呢?从选美这一主题来确定动物形象的主要描写角度。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展现自己的主体地位,用各种自己喜欢的色彩丰富、充满想象力的简笔画来进行思维导图创作。
即哪种动物有哪些性格,外貌如何,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再小组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各自思维导图的优缺点,评价标准可参考:1.整体布局合理,核心主题居中,文字、线条比例恰当;2.颜色对比明显和谐,分支不同颜色不同;3.线条流畅,体现粗细、宽窄变化;4.中心主题明确,主题文字突出;5.文字书写工整简洁,书写以横排为主;6.层级科学,逻辑合理,分类标准统一;7.关键词提取精准、合理。
总而言之,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参与写作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和直观形象性特点,使学生自身经历思维碰撞的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写作时的无限可能性,更有利于发挥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的互动合作、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