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淑惠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路营小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反观当下的数学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反观当下的数学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里面,教师往往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组织好教学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需要引导和督促学生们的计算和对于公式类的掌握。基本的诸如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法则等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在每节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此方面的检测。比如在每节课开头黑板上列出计算题。让学生们依次去黑板上通过计算写出答案。通过这种类似竞赛似的计算,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能够检测学生们的掌握乘法表和计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小学生们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他们天性喜欢玩喜欢动。他们在此阶段往往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于一切事物保有好奇的心态,这种心态在数学学习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趣的现象他们会感到兴趣盎然,反之无聊的单调的公式则会让他们兴趣缺缺。那么对于数学学习题设计也是如此,我们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们必然会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李老师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中后,设计了帮青蛙过关追鸭子和抢椅子的练习设计,学生对此课堂设计大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课堂效果。在学生做题前,如果我们老师先鼓动一下情绪,学生就会更快的积极投入。完成后,老师就交朋友方面适当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低年级学生意志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如果能设计这样有趣的练习或游戏贯穿于整节数学课之中,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中高年级数学也可适当穿插,既可增加学习气氛,又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所学所得效果更好。
在教学里面有对比、有不同,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自觉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在学习里面灵活运用知识点,懂得举一反三,做到思维发散才是真正的学会了教学内容。小学生学习数学,做数学习题,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如今天戴老师教学的《围棋中的数学问题》,就设计了这样的对比练习,一个在三角形的三边上摆花,另一个在礼堂的三边摆花,各至少需要多少盆花?让学生解答。学生们通过对于给出条件的分析,理解重复的点,找出相关的内容以及不同的变化,从而感悟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要盲目地去解答。因此老师们在设计练习时,就要选择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行辨别、判断、分析。往往在比较、分析中学生们自己就能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终达到加深认识的目的,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人类记忆有一个逐渐遗忘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加强反复记忆,最终达到减少遗忘,准确记忆的目的。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需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对某个数学知识点有一个表象认知,然后通过大脑记忆思维和调动其他感觉器官,加深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概念,继而在多次反复应用中逐步形成他们自己思维里的东西。最终就达到我们要求的巩固知识点以及灵活运用目的。例如,老师们在每次教学新内容的同时,要随时提到前面课堂学到的内容或者公式知识点等。每次列出的习题里面,不但有新知识点也包含旧公式的运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可以到达强化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掌握以及运用。
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在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性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在日常生活里面体会数学的奥妙;是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在点滴中进步;是令其所学有所用,灵活掌握知识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