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画是基于中华文化而产生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也迈开了新的步伐。如今,中国画的创作者如何面对现代文化环境,如何运用笔墨传达现代精神文明的内涵,对中国画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当今社会,中国画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逐步实现自我突破。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这是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著名的“六法”。六法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从用笔、用色、构图等六大方面进行阐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笔法、墨法以及笔墨结合方式是中国画笔墨元素主要组成形式,中国画笔墨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重墨、浅墨等不同成分中展现不同的意境、墨线的流动美与节奏的千变万化。虚实相生,用其独特的形式语言传递着情感,气韵生动,栩栩如生。色彩语言在中国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画的色彩讲究“浓不堆垛,淡不轻薄”,时而清新爽朗,时而浓郁浑厚。
中国传统艺术及传统文化向往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人自古认为世间万物要与自然融合,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生不息。即为“天人合一,物我相容”。古代中国更注重“虚无”观念,中国画的各个元素足以表达。时代的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智能化、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使更多人无暇顾及传统艺术的精髓何在。如何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去审评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也成了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中国画作为审美价值与传播的载体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中国画中的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价值追求的变化,原有的艺术性追求已不再是唯一的。
“只有和谐,才能共生”是大自然及人类共同遵守的规律。我国从古代就注重“和谐美、共生美”的艺术形式。通过把中国画作为艺术载体,将天地万物集合在一起共同传达一种美的概念。使人的情感依附于物,通过对具体物象的表达抒发个人的情感,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中国画是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是对真善美的解读,同时,也体现老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
代表着人文精神的中国画不仅追求艺术技法表达及艺术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其内在的精神。中国画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笔墨,它作为中国画元素的代表性符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常言道,画如其人。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士,都愿意将自身的浩然正气投入作品之中,让自己返璞归真,与自然融合,从而达到品格与绘画之间精神境界的统一。
随着智能化社会的悄悄来临,大众对更快捷的生活方式以及最有效率的工作模式更加推崇。生存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与大自然日渐隔离,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无暇顾及中国传统艺术,因而让传统艺术的精髓慢慢褪色。在当语境下,我们被新的名词、符号,新的大众文化,新的环境所包围。而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体现的是一种宁静得以致远,“无为而治”的思想,它追求无为及内心的宁静,去静静享受“慢生活”的美好。因此,在当代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单一的中国画精神形式显得乏味单调。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要与互联网信息相融合,在更高、更快、更好、更强的环境下,脱离古代的田园生活,改变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状态。
在当代语境下对中国画进行创新,是以有别于传统的新思路为导向,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造或是创作的过程。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画中的各元素的表现形式可以继承古代的艺术手法,但也不用刻意去讲究中国画过于形式化的规则。笔墨是中国画进行艺术传达的载体,当然必须重新思考笔墨艺术的局限性,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创作善用点线面的形式,徐悲鸿先生的创作则善用浓墨、淡墨的形式。所以我们应该以创新发展的眼光,以大众语境下的审美为标准去审视它。
大众语境下,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经济科学技术多么发达,我们依旧要珍惜和重视民族艺术瑰宝的价值,让我们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