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老子哲学思想的活化探究

2019-12-17 21:34李敏蔡宛彤张峻森卢海波蔡俊佳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活化

李敏 蔡宛彤 张峻森 卢海波 蔡俊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需要我们植根于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吮吸其时代精髓,从而开拓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而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与认同,借鉴它们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优秀的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老子《道德经》的一些重要哲学思想在不同场合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特别是在研究和探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些重要理念,老子深邃精深的哲学思想和高超前瞻的智慧不断体现在报告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修身、民本、治国理政和生态的思想完美融合为我们更深入理解十九大报告的理念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同时这对发掘老子思想传播途径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二、老子思想活化的体现

《道德经》中饱含着老子的智慧,而其具有价值的独特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创新,为社会注入新鲜源泉。以下将从修身思想、民本思想、治国理政思想、生态思想四方面阐释老子思想活化的体现。

(一)修身思想的“活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2,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历史证明,要想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党的正确引导。而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就要求党要建设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下,有些党员干部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私欲主义的腐蚀,导致了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生活腐化、道德败坏等现象。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里面蕴含的“个人之道”就是老子倡导的修身思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3(《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对于党员干部的修身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启迪党员干部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养正气。

首先党员干部要做到“养心”从而达到“养性”,就如《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陈鼓应认为,“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蒙蔽以及外界活动的干涉限制,而使得心灵阻塞不安,而用“致虚”和“守静”的方式以恢复心灵的澄澈和清明才可以达到“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这就启示党员干部要持俭戒奢,发扬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营造一个风清正气的党内生态环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进修班的开学典礼上,就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旨在提醒党员干部要牢记 “贪欲”的危害,懂得知足,做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模范先锋。其次,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秉承一颗无私之心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道德经》第七章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以众人的利益为先,个人私事为后,首先将自己的利益置身度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与支持。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持“三宝”(《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先锋模范的作用。

(二)民本思想的“活化”——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人民权利的极度尊崇,倾注在三万多字的报告中,“人民”这两个字超过200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老子的民本思想与十九大报告体现的“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圣人治天下,常无先入之见,一切听民意,要随时按照百姓的意愿调整丰富自己的执政目标和执政理念,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乐其业,这句哲学思想在十九大报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教育上,十九大报告秉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提出“推动城乡义务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之前的基础上添加了对“幼”和“弱”的关怀。而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就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他将人与道、天、地相提并论,从而在哲学的层面肯定了人的重要性,即生而为人,都应被善待;在权利上,十九大报告写入了“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进一步完善了对人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着“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尊民、爱民、为民的哲学思想;在公平上,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就谈及 “损有余而补不足”,对过高收入者,进行调节,给各种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以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趋于公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让人文关怀的精神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人民群众的心。

(三)治国理政的“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崭新的治国理政外交名词,是习总书记基于当下国际政治关系局面提出的协调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理念,也是新时期下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一种体现,老子的《道德经》就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源泉。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不争上,且柔弱而不争强,但水能够容纳百川是一种气度,我们欢迎周边国家和我们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治理。而水的这种“善”特性就是诠释我们在外交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这有助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很好地回应当今国际谣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等一系列质疑。“与善仁,言善信”是十九大提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外交理念的思想基础。老子说,“与善仁”,就是指与其他国家相处的时候,要给予别人恩惠、恩德,同时给予好处的时候,要平等,给他国以尊严,这样就会有“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的效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就是最好的诠释。构建命运共同体要怀有一颗谦卑的心,正如《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的“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这样才能让其他国家知道我们不是强权主义,恃强凌弱,而是寻求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大国和小国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

(四)生态思想的“活化”——建设美丽中国的期盼

为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提出了四大举措: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督机制。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匹夫有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描述中,在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同时强调“美丽”,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美丽家园的渴望。将“美丽”二字写入目标,彰显了党的生态意识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当代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自然环境却不断遭受破坏。在文明的大厦越建越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发出了奄奄一息的警告。许多不可再生资源被一点点耗尽最后的精气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危机愈发严重,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种群数量锐减。以上种种,都昭示着自然和文明的天平已经严重失衡,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生态刻不容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是一个整体,“道”就是天地运行的一大规律。老子以“道”为开端的生态自然思想,彰显了《道德经》中的生态美学思想。“道”效法并顺应自然,违背自然、只顾物质享受而过分掠夺资源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解释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地万物的本源便是其“母”。人类认识、遵循母本的规则,就能认识由母本派生出的万物。如果认识了万物,还能守得住这个母本,那么终身都没有危险。而现今,不少人总是想改造自然、驾驭自然、主宰自然,这种反客为主的种种行径,不仅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也会为自己带来灾难。老子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是在告诫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老子思想的深度活化路径

老子哲学思想的智慧还有许多深度活化的路径。首先在教育领域上,老子的教育智慧对当代教育仍然有着借鉴作用。让《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将对老子哲学和《道德经》赏析和研读作为课程编入大中小学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接受能力制定相应内容,并通过慕课、师生互动、课外实践等不同形式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行性。另外,老子的道德教育智慧仍具有当代价值。“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崇尚包容谦虚,提倡辩证地看待人和事,用道德教育完善当今重功利的教育体系的不足,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更新与进步。

其次,互联网领域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介,微博、QQ、微信等网络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特别是新媒体,呈现着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抢占着大众的视野。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媒体,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首先要重视“主流”的力量,主流报刊应一马当先,将老子哲学思想弘扬和传播出去,让大众了解其中深意。其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力,熟悉新媒体,驾驭新媒体”。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待两者,要“两手抓”“两手硬”。4

最后,对外领域上,众所周知,《道德经》的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不论是政界或是商界,都有许多人在研读和推崇老子哲学。通过书本内容的广泛传播,可以建立中国话语体系。《道德经》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密切的今日,把其推向世界,则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如何使外国读者在阅读《道德经》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文化差异会导致外国读者在阅读时产生障碍,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里独有的事物或现象。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未能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外国读者就不能领略老子在文中所要传达的内涵。因此解决好译本的问题,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活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者要当好一个“把关人”,《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运用温情的内容、充满人文情怀的方式方法加以宣传,是传播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老子高境界的充满哲理性的人生智慧需要深入浅出地为大众所接受和采纳,而不是当一个被束之高阁冷冰冰的“化石”。只有将其付诸实践,才能让《道德经》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东方哲学之书重新焕发生机与魅力。近些年来,文化类综艺大热,《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综艺节目的传播,让《道德经》“活”起来,在观众的眼里不再是死板的说教,从而赋予趣味性。将高深的理论“平民化”,让“阳春白雪”适应“下里巴人”。同时也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审美和习惯,创新不同类型的产品,可以打造年轻人喜欢的轻松活泼类节目和长辈偏好的《百家讲坛》式的讲座类节目,因人而异地进行精准推送。

老子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他的修身思想、民本思想、治国思想和生态美学思想等这些涉及人类精神层面的智慧解读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华。可以说,《道德经》这部传世经典,集中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智慧。它如源头活水,两千多年来一直绵绵不绝滋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老子哲学思想的创新与活化,有助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激发大众文化认同感,对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文中楷体字体引自十九大报告和《道德经》原文

3.道德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谭红倩.传播学视域下《道德经》和谐修身思想的弘扬[J].青年记者,2018(26)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活化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道德经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