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文小说《黑猫》解析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2019-12-17 21:00范昕媛六盘水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哥特黑猫暴力

□范昕媛 六盘水师范学院

在哥特风格文学作品出现后,受其影响,英美文学的逐渐发展成一种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哥特式传统,并且逐渐成为英美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哥特式作品通过强烈的超自然阴郁、恐怖的氛围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不公平现象,这种描述方式深受文学家们的喜爱。爱伦·坡的《黑猫》则是典型的哥特小说,以主人公和两猫之间的故事为主要线索,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人性的残忍、病态的描述来塑造惊悚、诡诞、血腥的故事情节,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惊惧、毛骨悚然。整篇小说用恐怖的场景、病态的人格以及扭曲的道德观把哥特小说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对英美文学中的歌特传统进行解析[1]。

一、关于哥特传统

(一)哥特传统的起源和内涵

歌特一词起源于哥特部落,哥特部落是18世纪前的一个古部落,其部落人员争强好胜、好战,经过长年征战消灭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哥特部落英勇善战、好强好战的精神让人觉得恐慌而痛苦,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变成了文明落后、野蛮、黑暗、暴力、嗜杀成性的象征。

(二)哥特传统的特征

从文学特征来看,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哥特传统的边缘性,哥特传统虽在英美文学中影响深远,但由于其产生的目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一些思想和实际进行反驳和批判,其表达方式虽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相互融合,但写作手法和故事情节都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讽刺意味,并且“哥特”一词本就代表着黑暗、野蛮等意义,其相关的文学作品也是通过暴力、血腥的场景来揭示社会的阴暗的,相关作品大多是暴力、血腥的,这些创作手法、表现手法都与英美文学中传统的精英文写作是不符的,这使其无法占据写作的主流地位,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另一方面,哥特传统是在欧洲理性主义与新古典主义走向极端的特殊历史时期发展壮大的,加上其创作手法让人感受到狰狞、黑暗、暴力、阴郁,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来达成对社会黑暗、暴力的隐喻,这使哥特传统具有高度的批判性[2]。

二、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因子”

哥特文学小说有很多的相同点,大多是诡异、神秘的小说背景,如在哥特小说中大多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狭窄的窗户、阴森绝望的过道、封闭的地窖……且大多会营造一种让人窒息、恐怖、绝望的氛围,通过背景来衬托作品的诡异神秘。而这些神秘诡异的背景、心理病态的故事人物、崇高恐怖的艺术效果……我们将其称为哥特因子,即哥特小说的常备因素。美国作家爱伦·坡小说《黑猫》中则处处表现出这种哥特小说的恐怖美,《黑猫》中的哥特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秘诡异、触目惊心的场景

哥特式小说的故事背景大多是死气沉沉的墓穴、昏暗的阁楼、天气诡异的荒野、断壁残垣的城堡等封闭场所,以此来营造作品的神秘、诡异、阴森氛围。爱伦·坡小说《黑猫》也是通过对场景和人物心理的描述来渲染这种恐怖、阴森的气氛的。在《黑猫》一文中就选择了三处这样恐怖的场景,第一处是在主人公“我”杀死黑猫后,在杀死黑猫的当晚,主人公家里就发生了火灾,火灾将一切烧成灰烬,但独独留下一面印着吊死黑猫图案的墙,墙上的图案和被主人杀死的黑猫一模一样,在火灾后本就仓惶、疲惫的主人公“我”看到这一图画后,变得更加恐惧、内疚、害怕,同时也给读者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第二处采用倒叙手法,在主人公的地下室,主人公吊死黑猫后,心存内疚和害怕,在酒馆见到第二只猫时,就领养了这只猫。但在一段时间后,却又因被第二只猫绊倒摔了跤,在酒精的促使下,主人公又想杀猫,却因为妻子的阻拦误杀了自己的妻子,而后又因为想要逃避罪罚,将妻子的尸体砌入地下室的墙体中,整个过程让读者觉得毛骨悚然。第三处则是在警察调查妻子失踪案时,砌有妻子尸体的墙壁突然发出奇怪的哭声和叫声,警察砸开墙壁后,却看到了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猫坐在死尸的头上。三次场景的描述一次比一次诡异和恐怖,由此可见,在哥特传统的英美小说中,哥特式场景是营造神秘、恐怖氛围的重要元素[2]。

(二)营造死亡、暴力、血腥的恐怖意象

血腥和暴力是哥特小说的表现方式之一,在爱伦.坡的小说中同样不断展示了这样血腥和暴力的内容,在《黑猫》一文的美学特征中,这种死亡意象也十分典型。《黑猫》一文讲述的是主人公跟猫从亲密的朋友发展到在失去理智后杀死自己养的猫的故事,整个过程中,“黑猫”不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具有人一样的情感,它会爱、会恐惧、会复仇。主人公养的第一只猫叫普路托,养了很多年,也是主人公亲密的朋友,但后来由于主人公开始酗酒,脾气也变得喜怒无常,他在一次与普路托玩耍时,普路托的反抗和不配合让他觉得十分气愤,而且他感觉从普路托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醉酒后的丑态和丑陋肮脏的内心,于是他觉得普路托是在嘲笑他,气愤之下他挖掉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然后把它吊死在树上。作者将整个过程描述得十分细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丑陋内心和残忍、暴力的手段。在普路托死后,主人公依然过着酗酒凌乱的生活,并且在一次酒后捡到了第二只黑猫,由于对普路托的悔恨和不安,他领养了第二只猫,但他依然不改暴力的行为,在主人公的暴力对待下,第二只猫的胸口出现了一块绞刑架的图案,这也进一步渲染了诡异、神秘的气氛,暗示着黑猫即将展开复仇[3]。

(三)善恶交织、心理病态的人物形象

哥特文学通过塑造可怕的场景表现了最普遍、最突出、最持久的善恶冲突,哥特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脆弱、感性的,但却又皆隐藏着冲动、恐惧的情绪,他们体现了人性中隐藏着的阴暗面,所以又有人说“哥特式小说是关于梦魇的文学。”在《黑猫》一文中作者虽未对主人公进行直接的描述,但却通过其与妻子的日常、与猫相处的日常可以看出,主人公原本也是善良、有爱心的,他会养很多动物,普路托是其中之一,他会和普路托及其他动物一起玩耍,但笔锋一转,在结婚后,主人公开始酗酒,性情大变,丑态尽出,他的性格变得暴躁、阴冷、残忍,他不再爱他所养的动物,他将自己的怒火发泄到无辜的动物身上,并用各种残忍极端的方式虐待它们,并且还虐待他的妻子,普路托也对主人产生了恐惧,但主人公在看到普路托抗拒他之后,开始变得更加恼怒,恼怒普路托看出他的阴冷和暴力,也恼怒自己,在失去理智下,他挖掉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并把它吊死,并且自此之后这种邪恶变本加厉。主人公爱猫却又虐猫,这种分裂的人格正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邪恶本性,作为主人公,作为人类,他更爱的其实是自己,所以他在收养第二只猫后,却又因为违背自己的意愿想要杀死第二只猫,却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更让人不齿的是,他为了逃避责任,把妻子的尸体砌入了墙体中[4]。

(四)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与心理暗示

在文学作品中,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描写方式,然而与第三人称“看故事”的感受不同,第一人称的代入感极强,读者很容易将自己代入故事,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来想象,切身感受小说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作者爱伦.坡在《黑猫》一文中采用了代入感极强的第一人称来进行故事描述,作者在主人公的描述上,皆用了“我”来陈述,以“我”的视角,以一个将死的人抱着救赎的心理,然后站在回忆的角度来为人们讲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对读者来讲,代入感极强,能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阴郁情绪以及他的忐忑不安和极度惊恐的心理,使整个故事更有真实性。如在描写主人公杀死普路托时,爱伦·坡是这样描述的:“有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根套索勒住猫脖子,把它吊死在树枝上,眼泪汪汪,心里痛悔不已,就此把猫吊死了。”这样第一人称的描述方式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悔恨,同时也带给读者很强的心理暗示,让读者切实地融入了故事中。整篇文章非常简短,简短得没有多余的句子,像一个濒死之人的悔过书,但就是这样的回忆式自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切实的恐怖、悔恨和残暴。

结 语

哥特小说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经过多年的时间流转,其依然存在于现代小说中,但其总体来说是对人性道德的探究,所以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哥特小说都没有偏离对社会黑暗面和人性丑陋面的揭露。《黑猫》一文通过对猫的描绘,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整篇文章虽短,却体现了善与恶的人性冲突、死亡萦绕的意向以及主人公分裂、病态的人格,也让读者从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世间的善恶,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因果报应”,也警醒人们,我们生活的社会存在着各种恶行,若不控制自己,不约束自己,终会自食其果,走向堕落的终点。

猜你喜欢
哥特黑猫暴力
反性别暴力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锋利少女
黑猫钓鱼 边庆祝
黑猫白猫
软哥特主义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