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石 南京艺术学院
历代器皿造型的成型因素复杂多样。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所需、精神享受都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时期器皿造型的发展。到了唐代,器物造型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时期,金属器皿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陕西是唐都长安所在地,也是全国发现唐代金银器最多的地区。其中,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是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珍品。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文博专家谭前学说:“何家村窖藏的金属器皿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使我们对唐代的机械设计及加工、金属冶炼、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于1970年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整体造型与北方契丹民族经常携带的盛水盛酒的皮囊类似。由此可见,它是为了适应皇帝外出与唐朝皇帝舞马助寿的风气,由唐代的工匠借鉴游牧民族的器物外形改良而成,既便捷又不失恢宏的气势。
唐代政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也就是唐代中原与北方契丹文化交流的物证。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通高14.4厘米,底径8.9~9.2cm,口径2.2厘米,重547克。壶身为扁圆形,上方开有竖筒状小口,此小口设计巧妙,完美地将壶的出水口与进水口统一起来,简介而不冗长;壶盖为捶揲成型的覆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有一条长近14厘米的银链和提梁项链,在壶盖的设计中用银链取代壶扭并与提梁相链接(现收藏于陕西博物馆),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游牧时容易颠簸,壶盖与提梁的连接,不仅解决了壶盖容易丢失的问题,也能防止在游牧的过程中对壶钮造成损坏;其次,从壶形的整体来看,壶身、提梁和壶盖呈现的是静态的效果,而整条银链是可以活动的,呈现的是动态的效果。
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给人的第一视觉效果就是其造型的独特,其次就是两侧鎏金舞马的造型。纵观历代器物造型,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的整体造型与中国其他朝代出土的器物造型差异巨大,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壶体的部分类似于马的肚子,下半部分的体积比上半部分的体积明显大很多。这样的造型的优点是:第一,可以盛装更多的水或者酒,且不容易洒出;第二,这样造型的器物,由于底部体积大,会很稳重,游牧在外的行人可以把器物直接放在草地上而不需要担心倾倒。壶的壶口可以看作马的头部,而衔接壶盖和壶提梁的银链子就像马的马尾一样,具有飘逸灵活的特点。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是圈足,在唐代晚期时,宽大圈足是器物常有的特点之一。
经过长期的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已不像之前那样单薄,唐代的金银器制作已经普遍使用钣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锤打,刻凿、镶嵌等技术。按现在的制作手法,舞马衔杯鎏金银壶的制作流程是:先下银料,用锻造的方式一体收型,之后灌入簪花胶,用錾刻浅浮雕的手法錾刻出舞马状,制作出圈足,用焊料进行焊接;其次,在焊接口的位置接银条,并在银条上进行錾刻,银链子的制作可以用简单的编制手法达成;再次,当所有制作完成后对银壶整体进行打磨抛光,这个时候银壶呈现的是银白色,然后可以对银壶染色,染色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接触到舞马;最后,对舞马电镀,使其呈现出黄金的色泽。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的主要制作材质是银,在鎏金的部分有薄薄的一层金。
舞马衔杯鎏金银壶的舞马纹是该壶的亮点,舞马颈后有长长的鬃毛,似绸带飘扬;前肢伸直,后肢弯曲,似在腾起;尾巴后扬,更增添了几分生气;口衔酒杯,略显人性,颇具动感;鎏金银壶上舞马的姿态是恭敬蹲坐并且口衔酒杯。在中国古代,马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广泛地应用于运输、驿站和战争,在唐代时期还用于宫廷的娱乐,如马术,最引人入胜的是唐玄宗时期的舞马。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期的舞马表演装束讲究,内容也非常丰富。
耳熟能详的唐诗“舞马衔杯醉如泥”,描述的也正是衔着酒杯的舞马给唐玄宗敬酒祝寿的场景。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在众多唐代窖藏中是特殊的存在,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窖藏中国宝级的存在。
从古代器物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对于美的法则的运用是何等精巧。每类器皿,都有一定的形制和权衡比例,这不仅是器皿自身的特点,同时亦是这类器皿形式美的体现。器皿成型工艺,不但要有一定的形制和尺寸,满足实用要求,同时还有通过美的外观,使器物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