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创 广州工商学院
在各式各样的声乐形式中,民族声乐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音乐形式,美声唱法则是来自西方的另一种音乐形式,二者都是世界乐坛上的璀璨明珠,但在唱法上却有着相似和不同之处。近年来,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间的相互借鉴频繁,并且都实现了各自的优化与发展。尤其对于民族声乐来讲,在民族声乐中运用美声唱法可以帮助演唱者掌握更加科学的演唱方式与技巧。
美声唱法一向追求咬字吐字的连贯性与柔和性。在咬字时要求立起后咽壁,并抬高软腭,使咽腔更加稳固。咬字要集中有力,同时也要圆润放松,要将声音与咬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声调的转换时注意不要出现较大的瑕疵。而民族声乐在声调的转换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明显的痕迹,咬字不清和声音偏厚更是影响音乐美化的两大问题,尤其是在咬字吐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是因为,汉语的发音习惯与民族唱法的发音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别。汉语的发音以单音节为主,口型比较扁,牙关开得比较小,用口腔的前半部分进行咬字,口腔后半部分一般并不会打开。如果口腔不能被打开,就会使得共鸣缺少厚实度和圆润感,发出来的声音就会显得单薄,特别是在唱高音的时候,容易显得生硬没有弹性,声音又尖又紧。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咬字吐字的技巧。美声唱法的母语是意大利语,他们也有a、e、i、o、u五大元音,这与我们的汉语构成是相似的。我们在唱民族声乐时,就可以把吐字咬字往这五个元音上靠拢。在平时的练习中,做到充分地打开口腔,做好松与紧、横与竖、前与后的结合。当遇到闭口音时,要将发音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位置,利用开口音进行演唱。演唱者同时要重视咬字吐字的练习与气息之间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在低音方面,要更加充分地打开共鸣器官。除此之外,演唱者在演唱时还要注意露出牙齿,将笑肌抬起,模仿美声唱法的口型,这样也有利于声区更加统一,发出的声音会更加圆润。
美声唱法采用的是混合共鸣,也就是鼻腔、头腔、咽腔、口腔、胸腔一起构成了歌唱的共鸣。如果只调动一个器官来唱歌的话,出来的声音就是单薄的,比如只用头腔,出来的声音就是太虚弱的假声;只用口腔,出来的声音就是太直白的真声;只有用真假声混合发音,才能发出圆润的声音。美声唱法所采用的就是真假音的混合,它使得共鸣腔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我们民族唱法采取的局部共鸣,尤其是口腔共鸣,发出来的声音就比较挤。因此,我们可以学习美声唱法的混合发声,将喉咙完全张开,随着音区的变化调整真假声的比例,让声音更加丰满和圆润。歌唱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声区,每个声区中我们所用的混声的比例应该是不一样的。在高声区,我们要加入中低声区的共鸣色彩,让声区得以统一,同时也能够让高音更浑厚而不至于太尖太细。在中低音区,同样也要适当地融入高声区,让声音更加丰满圆润,同时也为进入高声区做好准备。另外,演唱者也要根据具体的作品风格来调整混声,这样才可以使演唱更加贴合作品的主题,更具有感染力。
与民族唱法相比,美声唱法有着更加丰富的泛音,这是我们所共知的。然而,相较于美声唱法,在我们演唱民族歌曲时,嗓音声谱会出现更多的波峰,声乐放慢的速度也要更快一些。而且,民族声乐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例如在汉语语言的基础之上,唱与演并重,依靠声情并茂带给观众更加动人的体验,通过字正腔圆、以字领腔等方式使观众易于理解,并走进歌曲的情境之中。但是我们一提到美声唱法,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其声音洪亮、深厚的特点,这是由美声唱法独特的发声原理造成的。在民族声乐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用喉咙打开、气息支撑等发声方式,让民族声乐在演唱时既能有自身秀丽清亮的特点,又能够显得更加气势雄厚。例如喉咙打开,就是要将前咽壁和后咽壁同时打开,将喉结自然地放下来,让气息向上吸,使共鸣空间加大,让声音可以更好地放出来。而气息支撑,就是我们每次要吸足气将气沉到腹部,由腰部的肌肉尽量向外撑,让气息在体内保存得更久一些,再从腰部向外扩张,让气息持久、细长、平缓地放出,这样气息就可以更好地与演唱配合。在民族声乐唱法中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可以优化气息的规范使用程度,调整歌唱的状态,让气息连贯、均匀地给予声音支持,以此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使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明显,因而更能够与听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中的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民族声乐学习与借鉴的,尤其是将美声唱法的吐字咬字、混声共鸣以及发声原理等运用到民族声乐中,可以更进一步地完善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让民族声乐发出更加圆润浑厚、立体丰满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