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华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辽河油田胜利小学,辽宁 盘锦 124010)
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计”细节,有些精彩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信手拈来,是即时生成的即兴所得,实质上大多却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蓄意安排。许多有经验的老师上课都会进行课前预设,特别是公开课、竞赛课。预设教学细节时,我们要精心创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情境、教学目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这些教学情境有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时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达到教学所预设的目标。对课堂的细节进行了精心预设,才可能演绎出异彩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都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
(一)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大多会打乱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凡事有弊必有利。
(二)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只有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把握教学的脉搏,依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思维的障碍在何处,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学生的接受范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策略。
(三)在谬误产生中捕捉细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错误中有时包含某种合理的成份,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有一种直觉的能力,并能对出现的教学细节迅速作出价值判断,给予相应的处理。
把细节做细、做实、做大,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使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的切入点,有滋有味地品味其中的精彩。
(一)追问,完美细节
追问,从字面上讲就是不断地问下去。教师要适时把握教学中的细节,不断追问下去。在追问中,问出探究的方法,问出研讨的思路,问出注意的事项,使细节探究更加完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纠误匡谬,澄清认知迷惘,让学生在自主领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地掘深文旨,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变通,剖析细节
有些课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这些隐性资源并非我们可以预料,它往往不在教师认定的教学内容视野内,但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时会让教学有意外收获。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教师在黑板上逐行贴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有学生认为“窗含”的“含”应该是“寒”字,还说语文书上是这样写的,老师让他翻书确认后,他捧着书红着脸不好意思了。到此,原本“插曲”已经结束,可老师却抓住这一细节,让余音延续。他慈爱地摸着孩子的头,对全体学生说:“老师在想,他记成这个‘寒’是有道理的。你们猜得出来吗?”稍一静场,孩子们便议论开了。“因为他读到了‘千秋雪’,雪是很冷的,他便记成了‘寒’。”“因为‘千秋雪’是积了千百年的雪,很冷很冷,所以他记成了‘寒’。”“这里为什么用‘含’呢?你们看!”老师顺手拉开教室的窗帘,用实地、实景,让孩子观赏、体会教室里的窗含着校园的春景。在观赏中、议论中,孩子们理解了“含”字的意蕴。
(三)扬弃,挖掘细节
课堂现场中的教学细节,它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优势,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够挖掘的。我们要在直觉中把握细节。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不可完全预设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独特体验,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经验和智慧,运用直觉对即时闪现的细节做出瞬间的判断,从尊重文本的价值与学生的发展出发,看它有没有开掘的必要。
总之,细节是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细节是科学,需要我们去研究;细节是艺术,需要我们去追求。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它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