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2019-12-17 21:15:54尹树枝
魅力中国 2019年50期

尹树枝

(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官营乡中心校西官营小学,河北 丰宁 068354)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思想认知不深,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要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保证他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那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个背景,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家校共育。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校与家长要共同合作,对学生成长形成一个积极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

现阶段,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管理不当、形式化严重的特点。管理不当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即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不紧密,家校共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家校共育存在很大的不协调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家校共育的高效展开,取得的效果十分微薄,形式化过于严重。故而,要增强家校共育的实效性,确保管理到位,就需要分析以下三种问题的缘由,并从根源入手,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

一、影响家校共育的主要因素

(一)家校共育的内容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将学生的成绩提升放在了首位,在家校共育的开展内容上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主。这种错误的思想形态对学校和家长都做出了错误的引导,且在学校和家长的双方压力下,反倒可能起到反向作用,学生的成绩非但得不到提升,甚至还可能下降。另外,形式单一的共育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毕竟,小学生还是一张白纸,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塑造也不完全,如若忽视了这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将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很少,难以达到共育目的

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一起完成学生的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却很少,难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一方面,由于家长时间的问题,不能够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他们在校的表现,学习的状态都不太了解,自然,难以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从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在家的作业完成状态,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故而,难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开展进度以及内容。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三)家校共育存在极大的不均衡

从现阶段的家校共育教学现状来看,家长的参与不够,大多以学校的教学为主,这对学生全方面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学校仅仅只能够学习到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在实践应用上面,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有效开展,缺乏了亲子互动这个过程,学生的发展自然被限制。另外,家校共育的不协调同样表现在,家长很多时候都没有听从教师的安排,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没有考虑教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同样是不利于家校共育的高效开展的。故而,要加强家校共育的协调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不断地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性格塑造等纳入进来,有效保证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思想品性方面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仅仅将成绩的提升作为评判学生培养的唯一标准。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样是对小学阶段学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然,这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同样是有很大帮助的。学校方面,要增设相应的教学课程,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家长方面,则要改變以智力提升为主的思想观念,多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思想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

(二)创建家校共育的联系平台,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针对传统家校共育中学校和家长联系很少的问题,要不断地完善沟通的渠道,加强联系,增进沟通,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努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通讯工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传统的打电话沟通外,现在以网络交流为主,微信和QQ是常用的通讯软件,能够随时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一方面,家长下班回家后,就可以直接通过通讯软件,查看教师发布的作业,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教师还可以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拍几张照片,发到微信群里,有效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通过同种方式,将孩子在家的一个作业完成状态告知教师,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向以及进度,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家校共育想要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需要家长与学校做出共同的努力,且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双方共同坚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有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