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教学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述和运用比较少,我们应该积极改变这种现状,用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陶冶其道德情操。本论文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提出了用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的策略。
最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潮,诵读国学经典成为了年度热门词汇,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之中。由于高职院校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很多高职大学生甚至还不如一个小学生知道的国学经典作品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在求职、创业、工作中更需要传统文化来作支撑。例如孔子倡导的“大同社会”,倡导人们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平等的新社会;孟子倡导的“仁义礼智”,倡导人们要用一颗善心去和他人交往,重义轻利。
我们应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例如《论语》《史记》《诗经》等,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扭转大学生盲目攀比、追求名牌的消费观;用国学经典书籍缓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用国学经典抵制“崇洋媚外”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伦理道德。国学经典倡导的是忠孝节义、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尊师重道、保家卫国等传统伦理,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需要的价值观导向,大学生涉世未深,难以抵御不良诱惑,我们可以用传统文化筑起保护的城墙,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是世界舞台的主人,代表着中国形象,我们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应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我们经常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传统文化对于磨练意志的阐述,大学生想要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理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奋勇拼搏才能离梦想更近一步。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理念,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非凡的意义。高职学生属于职业型人才,毕业以后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工作理念,提升其职业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大行其道,例如微博、抖音、电竞直播平台,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十足的“手机迷”,这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言论自由化、开放化的语言环境,让大学生深陷其中,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沉迷网络游戏、一些低俗的网络文化,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这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挖掘传统文化和思政课“三观”教育的契合点,运用家喻户晓的名人事迹和古诗词来开展思政教学,传统文化记载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史,大学生可以借鉴杰出人物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习杰出人物身上的道德闪光点,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可以为他们指明学习和奋斗的方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信息的定位。例如传统文化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奋勇拼搏,实现个人理想,而不是依靠投机取巧来换取利益;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宣扬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刻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一份子,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汇聚成海洋,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展现的是礼仪之邦的风采,引导大学生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历久弥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路漫漫兮修远兮,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政教育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找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对大学生开展“三观”教育,引导其志存高远、奋勇拼搏,为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