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也许无为有为的养育实践对我会有所帮助,只是又会发现难以调节好自己的教育姿态,当感到说着容易做着难时,这时,需要静下来,对生命做些沉淀和思考……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没有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工作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目的。热爱和宽容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我始终在爱着每一位学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毫无功利的爱,如同一位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心灵世界。他们因家庭、父母和自幼所受的环境影响等外界因素的不同,加之各自平时所留心的兴趣点的不同,因而,他们在兴趣、爱好和习性上,又具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这些个性的差异,对他们的学习志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定期家访定期辅导,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动起来。
我深信,只要用心,只要努力,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学生的一声问候,节日里学生的一条祝福短信……这些都是我成长快乐的源泉。
平日里,我在宽容、尊重、赏识、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孩子们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让他们抛弃胆怯和害羞,从而自信、自强地健康成长。我把师爱与尊重紧紧相连。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前提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次,爱是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是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最后,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实现,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应是爱的最佳境界。
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叫林某远,他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但是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努力。更让人头疼的是他在平时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他的家庭条件在本地是非常贫困的、父母也是极老实巴交的农民,这让他的心里很自卑。越是这样,他越表现的冷漠、高傲,甚至经常顶撞老师。他毕竟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的很多思想观念来自我们成人,就他来说,父母的“成功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是他的行事准则。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他内心深处,他是渴望成功的,只是表现形式有些极端罢了。
换言之,他也想有“伟大”之举吧!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差生”的心理最脆弱,他们更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尊重和爱护。这种师爱往往是医治“差生”心灵创伤的最好良方,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金钥匙。“爱是教育的源泉。”因为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转变观念,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耐心;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多一份细心,用博爱和宽容代替粗暴和训斥,用博识和娴技去吸引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主动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和让他们走出尴尬的台阶,才会耐心地去辅导和帮助,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怎样才能让他们希望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不熄灭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运用智慧和孩子们心贴心地好好相处、交流、沟通,从而加以引导。我想,正是那一次次爱意的抚摸,一个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句关心的话语,让我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敬重。也正是因为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那无私的爱,让幼小心灵得到慰藉,让我们的爱在智慧中升华,让幼苗在和风细雨中茁壮成长。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让爱在那些性格孤僻,那些失学儿童,那些留守儿童,那些需要我们关注的儿童……身上流动、传递。
让爱在师生间不断成长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