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川
舞蹈表演不仅是肢体上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舞蹈艺术亦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其中传达出来的不是现实情感,而是通过舞蹈形式艺术化的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是舞者对现实人、物、事有所感触的基础上,融入内心的想象,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舞蹈演员在长期训练中掌握的体姿符号,亦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简单来说,舞蹈是通过情感——动作思维——体姿符号三个环节来形成的,是对于人类内心情感的创造性表达。
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着相应的情感基础,有的欢快愉悦,有的低沉伤感,有的豪迈,有的柔缓。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很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去深入体会每部舞蹈所表达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一些年纪尚轻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没有经历太过的生活变化,也就难以理解舞蹈中的情感,以至于许多人表现出来的舞蹈,虽然动作优美、标准,但始终少了一些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就需要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积累生活经验,开阔自己的生活视野,从而正确地把握不同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提高舞蹈的表现力。比如,在学习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对应的舞蹈时,学生可在网络上搜索维吾尔族的相关视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在充分体会歌曲和舞蹈中的情感后,再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舞蹈中去练习,必然会多了一份地域风格和韵味。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的舞蹈进行改变,比如可以改变原本男女情感的主线,着重表现维吾尔族生活中的细节,这种改动多了民族风情的表现,减少了男女情感的抒发,更加适合初学者来演绎。与此同时,舞蹈老师也可以结合现代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让学生观赏学习,了解一些著名舞蹈家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情感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进而促进其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舞蹈是以情感的表达为核心,可以说,情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于情感。但同时,舞蹈也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不同的肢体语言意味着不同的情感。如何用肢体语言来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实现舞蹈动作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值得永恒探究的问题。要实现动作与情感的高度契合,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于舞蹈老师来说,要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回想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比如在以“课堂白日梦”为主题的舞蹈排练中,舞蹈老师可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学生熟悉的情境:一位女生在课堂上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她趁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和同学们一起做鬼脸、传看课外书,等到下课后,她们一起搞恶作剧,拍照片等,但当下课铃声响起后,她从梦中醒来,教室中已然是空无一人,只剩她独自茫然地望着四周。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由于学生对于学校生活十分熟悉,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该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舞蹈训练的时候,能够结合起自身的生活经历,使舞蹈动作更加具有感染力。
音乐是舞蹈中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音乐往往对于舞蹈的情感基调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表现与诠释。同时,音乐也是激发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舞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舞蹈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舞蹈动作,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舞蹈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听雨》的时候,舞蹈老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特点,使学生对这一舞蹈形成更深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将音乐、舞蹈的内涵表现出现。
情感是舞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的灵魂所在。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肢体上的训练,更要重视情感上的升华,通过加深理解力、增强表现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等,实现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舞蹈水平,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