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抬物”纹彩陶盆与太阳崇拜

2019-12-17 20:31刘佳昱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鱼纹彩陶双人

◎刘佳昱

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现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属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高11.3厘米、口径24.2厘米。细泥红陶质。大口,侈唇,卷檐,小平底,黑彩纹饰。口檐内壁等距绘有两个人相对用双手抬一个圆形物体,身体微微弯曲。四组人物中间均绘有两组平行竖线,中间以同样平行的横线隔开。图案下方绘有五个平行圆环绕内壁,口部以斜线纹和三角纹加以装饰。

关于“双人抬物”纹所绘景象,各家说法不一。

最早有专家认为,“双人抬物”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类对于“公”这一观念的理解,这是一幅关于原始“公”礼的描绘,即多人同时参加的祭祀活动。单从图形的层面理解,这样的解释较为合理。但又有学者指出,图像清晰可见两人共同抬一重物,由于物的重量导致两人双腿叉开,弯腰弓背,猜测图案是古人夯筑墙体的场景的再现。

另一种观点是以圆形来表示取水的容器,以横线和竖线则表现了先民的居所,再现了宗日先民取水归来的生活场景。陶器属于易碎品,因此这一图像表达了先民对盆、罐等取水之器的长久使用的愿望。

而后有学者提出“祈殖”一说,认为“双人抬物”与史前春播祭及祈殖巫术有关,并与当时同时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相互印证。画中人们舞蹈的目的,一为祈求谷物丰产,二为祈求人口繁育。这种观点论证较为合理,与我们所理解的古人的“生殖崇拜”相吻合,且这样用于祈殖的舞蹈在《吕氏春秋·古乐》中确有记载,并认为与原始的宗教有关。

在对宗日遗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本文认为“双人抬物”纹与古代先民的太阳崇拜相关。

太阳崇拜是古人众多自然崇拜中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性的生产。从那时起,太阳对人类的生活有最直接的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受到太阳制约,人们对于太阳开始了思考和猜想。根据考古资料1976年青海东部出土的马厂型马家窑文化来看,中国太阳神观念和太阳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

原始先民不理解太阳的奥秘,他们认为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生长的超自然力量,将太阳看作丰产的主要赐予者。原始先民还认为,太阳与人相同,拥有灵魂和情绪,这便形成太阳有灵观念。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敬奉与祭拜太阳的方式上大体趋向一致: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态度虔诚而方式简捷。

那么原始先民是否具有这样的抽象思维能力呢?根据格罗塞在他的《原始艺术》中的观点,人渴望把握世界,在“缩小”和“简化”后变成的“把握”之中,这正是在不能具象把握时的一种仅能的必然选择。因此,抽象的图案正是原始先民对于“把握”的一种心理诉求。

同样可以人面鱼纹盆为例,陶盆内壁用黑彩描绘了人面鱼纹图,关于这个人面鱼纹图所绘之物在学术界仅有一些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图案在当今人类能见到的具象实物中,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原始先民的一些特殊绘画并不完全是对具象世界的客观描绘,而是在这其中加入了无意识的抽象元素。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可以认为“双人抬物”纹中的圆形图案与古人眼中太阳的形状一致,而图案中两个人的姿势便可认为是对于太阳的能量的渴望。人们渴望在农业和畜牧业上受到太阳的眷顾,更希望可以借助和把握太阳的能量,以获得牲畜和农作物上的丰殖。同时,来自自然界各种灾害让人们渴望太阳能量,又对太阳的能量充满了畏惧。

而关于图案中或竖或横的线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先民追求“对称”的审美要求。在线条的象征含以上,则有两种可能。一是以数量较多、排布紧密的线条代表先民希望在太阳的帮助下,获得保护和丰收;二是以这种线条表示一种当地特有的祭祀方式,以完成一种“敬日”的仪式。

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看,“双人抬物”纹彩陶盆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始先民的艺术表现能力,对当时历史与艺术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鱼纹彩陶双人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彩陶的随想」
银河春韵
凤凰来仪
夜读春秋
双人面具
——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中国第一个双人滑冰世界冠军
———申雪、赵宏博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半坡彩陶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论鱼纹符号在徽州建筑装饰木雕中的视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