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姣
“线”其实就是线条,它是点的运行轨迹,具有十分独特的个性特征与表现力。“线”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画面中,活泼的“线”往往能使之显露出无限生机,而平缓的“线”则能带给观者以安详、宁静之感。笔者以为“线”与画面的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同的“线”可以使画面产生不同的美感,同时也能使画面具备不同的韵律美。
在中国画中,“线”是造型达意的基本元素,“线”与“线”的组合关系、“线”的多元属性、“线”对画面的影响等,均是体现画面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线”成为了作画者与观者进行精神交流的桥梁。众所周知,中国画是一种需要利用毛笔蘸色或者墨,在纸上呈现“点”“线”变化的艺术。其中,“点”是作画者在作画时,于纸上瞬间留下的痕迹,亦可视为短“线”;各种皴法以及枯笔是在“线”的基础上构成的细与粗的组合。在中国画中,绝大多数的画作都是用“线”来表意、造型的。当然,泼墨类画除外。总之,“线”是中国画表现和造型艺术的基本方法。
在西方画中,“线”的使用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线”明显不同。后者主要用“线”对形体进行塑造,后者的“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不仅能对物象的轮廓进行表现,同时还能呈现块、面的效果。而前者大多情况下会通过块或者面去对物象的形体进行表现。不过,在西方画中,也存在通过“线”进行造型的画作类别,如,在西方现代平面绘画中,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就是“点”“线”“面”以及“色彩”。
一般来说,1-3岁这个年龄段属于涂鸦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们会从无意识地在纸上、墙上等载体上进行涂鸦,渐渐发展成有意识、有控制地在一些载体上进行涂鸦。当然,这种发展变化,与教师以及家长的引导是息息相关的;3-6岁时,孩子往往可以绘制简单的形象,且能对所画的形象进行命名。这一时期,孩子们的绘画大多具有概念化特点;6-12岁,也就是儿童期,孩子们会因为受到了专门的美术教学的影响,能够画出具有完整造型、陈述性较强的形象或者场景,且绘画内容通常具有色彩丰富、画面饱满等特点;12-15岁,多数孩子已经具备了体会画面中审美元素的能力,且其所画的形象开始从符号性向写实性转变,与此同时,其美术兴趣渐渐开始分化;15-18岁,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大多已经步入成熟期,且兴趣较为广泛。部分青少年会对美术尤为感兴趣,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着重对自身的抽象思维进行表达。
综合以上内容,美术教育工作者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如何加深对“线”的理解,并画出优美的“线”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年龄较低的孩子所画的“线”会更加自由、生动,这主要是由其对造型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低龄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线”的形象往往十分多变,有时像随风浮动的杨柳,婀娜多姿;有时像横空闪过的霹雳,竖笔直扫。这些“线”的形成,很多时候是其在无意识中所创作的,不过,这些无意识中所描绘出的“线”往往具有十分特别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正是这些孩子所在的这个绘画阶段所特有的。等这些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如9-11岁左右,他们往往能较为清楚地知道怎样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绘,且可以利用“线”将自己曾经看过的简单形象描绘出来,如人的眼睛上会有睫毛、头发也会从之前的块状转变成“线”的集合。11-13岁左右的孩子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绘画知识,与此同时,也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学习更为高级的绘画技巧,基于这样的背景,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能描绘出更为形象、具体的造型,如人物的脸上有了明暗、人物的衣服上会出现褶皱等。上述整个过程,其实就是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对绘画整体感知的一个变化过程,即学生的绘画思维从之前的感性渐渐转变成了理性。
“线”是美术中的基本元素,掌握好“线”语言,绘画者才能在美术道路上走得长远。因此,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线”语言的讲解工作,加强研究相关指导策略,积极引导学习者对“线”进行感知、进行掌握,渐次推动其美术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