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12-17 09:41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3期
关键词:遗产文物文化遗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9年第4期

提升遗产影响评估:对ICOMOS指南的分析批评

Patrick Patiwael, Peter Groote, Frank Vanclay

引言

2011年ICOM OS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指南》(简称《HIA指南》)。主要针对于保障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尤其是为了面对规划发展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在本文中,我们首要集中在建成遗产和历史城市景观之上,这两类是HIAs最主要应用的遗产类型。

遗产的规划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可以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和社会影响评估两方面来进行。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早已被遗产从业者和研究者们所批评。遗产保护和规划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在2009年德累斯顿和易北河谷从《世界遗产名录》中被除名可以看出。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ICOMOS制定了一套指南性文件,有助于实现对遗产潜在威胁的有效评估。这份指南早已付诸实践,但却一直未在遗产类期刊中进行讨论和批评。

不同的遗产话语

Ashworth曾经讨论过遗产研究领域的一个三分法,即“保存”(preservation)、“保护”(conservation)和“遗产规划”。这三者对于遗产价值的本质的认定是不同的。

对于“保存”这一话语来说,遗产被认为有着固有的、普世的和不可改变的价值,从而需要在空间发展中被保护下来。由此一来的遗产管理通常集中在对遗产物质完整性的维持上。这将不仅使得遗产管理是专家导向的,而且使得拯救实物对象的意义远大于对其再利用。

对于“保护”这一话语来说,它与“保存”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重点从单一的遗迹扩充到了“遗产全体”;遗产管理的目标也不再仅是保存,而是“目的性的保存”。所谓“目的性的保存”指的是,“不仅仅是使其持续存在,还要使其持续有用的存在,这通常指向于建筑传统外观的修复,但是内部可以有改造性的再利用”(Burke,1976)。

而对于“遗产规划”这一话语来说,其核心便在于“对过去的当代使用”。换言之,所谓遗产的意义是存在于当代的。这表明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准确性或不变的真实性,还是一种当代的叙事附着其上。在这种思想下,遗产应当被重新概念化,遗产从业者的角色也将从专家转变为辅助者,并保证在地社区在遗产管理和决策层中能有更多的融入。

ICOMOS本就是将自身的工作定位为建立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基础之上。该宪章奠定了对遗产本质的认识,并以此形成了后续的管理指南。它的部分表达已经体现了一种“保存”话语,将遗产的保护置于了潜在的再利用之上。

HIA指南的内含假定及其实践后果

遗产价值的本质

我们认为HIA指南是建立在保存话语之上的。HIA指南的第四到第六段将遗址的OUV视作了底线,但同时又仅是套用了《世界遗产公约》中的OUV定义。而根据劳拉简·史密斯的“权威遗产话语”(AHD)的提法,《世界遗产公约》对遗产本质的概念化本身就是保存或保护话语的。近年来,OUV已经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它结构化的评选机制已经使其体现的远非是一个全球性的遗产,反而正是一种国家性的遗产。

并且根据HIA指南上第四到第八段上的描述,它予以了OUV一种静态化的定义,这也意味着它与遗产的动态性、多义性和潜在的不和谐性相反。

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身就建立在遗产价值的固有性的基础上,这在保存和保护这两种话语之内尤为明显。但是,在遗产规划的话语中,真实性并不来源于实物,而是来源于消费者的体验。对遗产、对过去的阐释是发生在当代的。

对这种价值本质的不同认识将影响到我们对待历史叠层的态度。

HIA的目标

HIA指南过多的集中在了对程序的考量,但却忽略了HIA的目标。最初,HIA指南的目标被界定为是为了“有效的评估OUV的潜在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但是,为何需要这样的评估,以及这样的评估所带来的结果应该是怎样的,却并未被清晰的阐释。我们认为,HIA指南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目标便是防止世界遗产的“固有价值”在空间发展中遭受负面影响,并基于此评估其世界遗产地位所遭受的风险。因此,重心也就集中到了如何能让规划发展为UNESCO所接受上,而非遗产地本身。这也解释了为何HIA指南如此强调对程序的考量之上。为此,我们建议,HIA应当以在空间发展中平衡遗产发展,而非简单让遗产避免空间发展。

评估过程的真实实践

HIA指南虽然给出了对规划发展影响的不同评分点,但是不少实践者和专家表示,HIA指南却没有给出区分不同评分点之间的差别方式。微不足道的改变、较小的改变、适中的改变和巨大的改变,这期间的差别留给了评估者自行阐释。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差别

HIA程序上的视时而定也使得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在HIA的结果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实践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将影响他们的判断。曾有访谈表明,建筑师更愿接受发生在遗产地身上的微小的影响,而艺术史家则更看重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王思渝 节译)

国外资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办《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第二议定书》(1999年)20周年国际会议

在“1954年《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第二议定书》(1999年)20周年国际会议”上,来自伊拉克、黎巴嫩和索马里的代表宣布他们已决定签署《第二议定书》。此前,该议定书已有82个缔约国。

此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于4月25-26日在日内瓦(瑞士)召开,得到了瑞士政府的大力支持。会议就1999年出台的《第二议定书》实施至今取得的成就、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规划展开探讨。270多名与会者中有来自60多个国家、40个国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20个学术机构的代表。

大会就若干议题展开讨论,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人权问题、非国家行为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现代武装冲突中的应急反应机制。在会议的最后,瑞士政府梳理了讨论的关键建议:加强国家立法,制定有利于各国的跨领域战略和能力建设战略,促进国内和国际间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文化遗产的火灾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

火灾是威胁全球文化遗产安全的主要因素。尽管从单一机构角度看,火灾是偶发事件;但是如果考虑整个国家的全部遗产时,火灾就成为频发事件。此外,它们带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会造成文化遗产全部或几近全部的破坏。近期的案例包括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英国,2014年和2018年),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俄罗斯联邦,2015年),姆祖祖大学(马拉维,2015年),印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2016年),纽约圣萨瓦河塞尔维亚教堂(美国,2016年),雅加达海事博物馆(印度尼西亚,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巴西,2018年),巴黎圣母院(法国,2019年)。

大部分伤及遗产的火灾都是源于内部原因,而这通过适当的维护和安全措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为了预防火灾,应急预案是必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需要促进更有成效的法律和政策出台,鼓励新消防技术的应用,帮助遗产组织建立预防火灾的意识。

6月26-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举办文化遗产的火灾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将聚焦这些紧急问题,梳理政策制定者在预防火灾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讨论火灾数据和其蕴含的信息在制定政策时所发挥的效力,各国在不同背景下管理火灾风险的经历,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最先进防火措施。会议将从多个领域和学科寻求借鉴,包括遗产管理者和当局政府、文化急救人员、保护者、消防法律专家、消防工程师、消防队长、遗产风险评估专家及保险专家。会议将安排一次参访巴西国家博物馆的行程,此行旨在为参会者提供“持续推进重建,突出其作为国家、国际遗产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角色”的一手资料。

ICCROM举办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会议

3月11-12日,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项目在ICCROM举行会议,旨在商讨并协调项目中整合遗产管理网络平台等内容。会议聚焦更新资源手册中涉及的管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受灾害威胁的遗产等相关内容。会议讨论围绕遗产价值评估的多个领域展开,通过影响力评估了解遗产已发生的变化,并将气候变化适应因素和灾害风险管理、评估管理效力的方法论联系在一起。手册内容将会通过结构化解读多样的遗址案例研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内容手册潜在使用者,而做进一步完善。

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项目是ICCROM、IUCN和挪威气候环境部之间的一次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在乡村地区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实现可持续发挥的机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部门鼓励乡村地区、组织、公司,包括UNESCO指定遗址的管理者申请增加RURITAGE项目的复制区域。

RURITAGE项目是指,通过系统遗产主导的战略项目实现乡村振兴,该计划旨在通过增强乡村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潜力,支持乡村社区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RURITAGE项目将乡村发展集中在六个领域:

-朝圣

-可持续生产的当地食品

-艺术&节日

-迁移

-恢复力

-景观综合管理

该项目涉及重点模范区域和复制区域两种类型。重点模范区域因其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达到最佳实践而被选为“冠军”。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法来支持并指导其他复制区域。通过这种方式,复制区域得以拥有提升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举办世界遗产项目管理者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将继续举办世界遗产项目管理者论坛。论坛将继续由IUCN-ICCROM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项目联合举办。论坛聚焦从国际层面持续授权给世界遗产项目管理者。来自任何一个自然、文化和混合世界遗产项目的管理者都可以申请报名。以满足世界遗产项目管理者能力构建的需求。

WHSMF2019会涵盖以下主题:

·《世界遗产公约》的原则及目标;

·监测世界遗产的方法和工具;

·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纳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进程之中;

·管理系统及管理规划;

·世界遗产项目管理的有效评估;

·适应气候变化的遗产地;

·世界遗产和可持续的旅游业;

·网络互助与信息共享;

ICCROM-沙迦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阿拉伯行政发展组织联合举办文献遗产保护研讨会

3月3-7日,ICCROM-沙迦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行政发展组织合作,筹办了一场关于“保护文献遗产”的研讨会,地点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的沙迦。

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文献遗产领域专家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强调了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特别是其所携带的国家历史和个人记忆。

Ian Wilson先生,前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主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档案局长顾问、UNESCO世界记忆项目合作方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保护阿拉伯地区文献遗产的重要演讲。

研讨会旨在帮助参与者熟悉各类各样的文献文化遗产并讨论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强调在阿拉伯地区文献保护领域,现代技术在数字存档和展示中的成功案例。

东非地区各国家部长做出承诺保护并振兴水下文化遗产

3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肯尼亚体育、文化与遗产部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肯尼亚UNESCO国家委员会组织75位利益相关者参加UNESCO区域研讨会,借此提升东非地区及相邻印度洋岛屿对“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教科文组织2001年《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区域研讨会,曾在肯尼亚马林迪的海洋沙滩度假村举办。研讨会汇集了各国部长及其代表、博物馆领导、文化主管以及在水下文化遗产领域内的国家学者、国际专家,以及UNESCO国家委员会的秘书长及代表,上述人员涵盖了构成UNESCO东非地区办公室的13个国家:科摩罗、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卢旺达、塞舌尔、索马里、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

超过20位国家、国际媒体代表出席研讨会,并与在场的高级官员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高级官员和媒体分享了研讨会上达成的建议:

·批准并执行UNESCO2001年发布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采取措施以提升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认知,在博物馆中加以展示,发挥其在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潜力;

·调动适当的国家人员认真梳理国内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文件和政策,并将2001的公约内容与国家法律相整合。

“清点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习工作坊在苏丹举办

2月27日至3月2日,UNESCO喀土穆办公室和苏丹文化、旅游与古迹部(MoCTA),文化遗产和地方语言发展国家委员会(NCCH),国家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联合举办关于“清点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习工作坊(TWS)。工作坊在“苏丹ICH能力建设”项目框架内实施,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文化旅游部门赞助支持,举办地点在苏丹喀土穆文化遗产办事处。通过此次研讨会,来自苏丹各省的30位专家接受“清点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其中包含11位女性和20位来自首都的嘉宾。

工作坊的目的是帮助与会者学习清点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术。为了与实践结合,组织者挑选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分别代表了乌姆杜尔曼的部分社区:陶器制作工艺、苏丹女性toab、努巴摔跤和其他苏丹西部的口头叙事和表演艺术。

ICCROM倡导迈向“零浪费”:促进文化遗产培训过程中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今年是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 -1519)逝世500周年,他为响应自然世界的发现而提出观点:“没有需要废弃的东西”。一个产业的副产品应该成为另外一项产业的原材料。他的观点巧妙地构建起现代世界对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理解。

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17个宏伟、普适的目标,以此来应对世界所面临的众多挑战和不确定性。ICCROM通过为其成员国提供技术、知识和工具,建立保护文化遗产、惠及全人类的环境等使命,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建设和实现。

科索沃地区的百货商场“Gërmia”面临拆除风险

ICOMOS收到来自ICOMOS科索沃成员关于“科索沃的百货商场‘Gërmia’正面临拆除风险情况”的通报。该百货商场由建筑师LjiljanaRashevski设计,并于1972年在国家首都普里什蒂纳施工建设。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第一家百货商场,拥有城市内第一组自动扶梯。该百货商场还承载着二战后从普里什蒂纳传统中心市场转型为百货商场的阶段。根据以上原因,该建筑承载着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历史和集体记忆。再者,“Gërmia”是普里什蒂纳仅存的现代遗产。

国内资讯

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6个方面着手,分6个章节阐述各方面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要措施,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4项工程,以及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2项行动。

为保障各项工作的推进实施,《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工作抓实抓好。要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规划纲要》实施,大运河沿线8省(市)是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主体,各县(市、区)承担各项任务落实的直接责任,中央各相关部门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规划纲要》还从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了重点任务的部门分工,以保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列入国务院公布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含

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明确了55项立法项目及负责起草的单位。《通知》显示,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将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8个方面科学合理安排立法项目。其中,在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著作权法修订草案,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订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中尼签署政府间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

近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的共同见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政府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在京签署,成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化遗产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尼两国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缔约国,两国政府在此框架下签署协定,将有效阻止两国文物非法流入对方国家及其他国家,反映了中尼两国共同打击文化财产走私和携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决心,将在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和走私,扩大政府间合作,保护文化遗产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国际合作打击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犯罪活动。目前,我国已与22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政府间双边协定。2019年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协定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合作,已成功促成1157件/套流失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

中法签署打击非法贩卖文化财产合作的联合声明

当地时间3月25日下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共同见证下,中法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兰西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在防止和打击非法贩卖文化财产领域加强交流和专业人士培训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

近年来,中法两国通过文物展览、文化财产返还、专业人员培训等合作,在文化遗产领域互动频繁,成果丰硕。此次签署的《联合声明》,是中法文化遗产合作,尤其是打击文化财产走私领域取得的又一进展。根据《联合声明》,中法双方将在文化财产安全管理、文化财产进出境管理、文化财产市场管理、法律起草、信息收集、国际事务协调等多方面开展交流与培训合作,这生动体现了中法两国主动作为,共担打击文化财产走私的国际责任和携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决心,也将在打击文化财产走私、扩大政府间合作、保护文化遗产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表率作用。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京开幕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开幕式5月13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展览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两条主线,分为“美成在久 日出东方”“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四个部分。展览采取“传统展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亚洲历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彰显亚洲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开幕

4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

据专家介绍,展出的 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信息。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回顾两个文明古国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彰显中意两国人民间深厚的情谊,展示两国联合打击文物非法贩运的丰硕成果,为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树立光辉典范。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

4月10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

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是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共同创建的合作平台,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合作索菲亚纲要》、深化拓展“16+1合作”的创新举措。本次论坛期间,来自中国以及波黑、保加利亚、捷克、拉脱维亚、立陶宛、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的主题,聚焦“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进行为期两天的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探索合作的重点方向、领域和途径,共同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务实合作。

2019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

5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海丝联合申遗办(广州)和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

会上,南京、宁波、北海、广州四城市代表就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情况进行了交流,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有关情况。会议审议并通过澳门、长沙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会后,围绕 “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如何看待和对待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什么”“海丝遗产的规划要点”等多个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要进展工作会

5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 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三二四号墓出土战国楚简324枚,载有东周时期十余位楚王、楚国高级官员,以及西周武王、周公旦的相关事迹,为佐证西周重大史实,研究东周时期楚国历史和政治、军事思想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十二号墓出土简牍4546枚,是历年来我国单座墓葬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一次,内容包括历谱、编年记、律令、经方、遣册、日书等,种类丰富,是我国简牍考古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将有力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陕西西安长安区北里王汉代积沙墓,造型别致,做工精美,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早期砖室墓的特点,墓葬时代、墓主信息明确,为研究西汉晚期高等级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材料。西安南郊焦村墓地,发现两座目前所见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的墓葬,出土文物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民族融合大背景下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许多规制与建造方法开后期墓葬之先河。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

4月25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于浙江杭州召开。此次论坛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主办,联盟秘书处永久挂靠单位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承办,联盟主要发起单位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韩国约4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8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紧密围绕“文化遗产与新经济:理论与实践”、“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两大议题展开交流互动。针对“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科技创新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就其重要性达成广泛共识。在当今“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大框架下,如何继续深化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推动文物价值的多元化、创造性转化等,是所有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所肩负着的更新、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清华大学召开

4月18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清华大学召开。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揭晓发布“2018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结果,二是举办“多元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主题沙龙。

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塔修缮、福建东山关帝庙维修、贵州海龙屯海潮寺修缮、上海武康路100弄1-4号文物建筑修缮、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等五个项目入选“2018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浙江泰顺廊桥—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灾后修复以及浙江古月桥修缮两个项目获评委会“特别推荐”。7个项目的代表在现场分享了各保护工程的亮点和经验。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介绍了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推介活动在2019年的改变:评选对象从原来针对国保单位的保护工程,调整为面向所有具有纪念意义的项目,吸纳各个时代(包括正在使用中)的建、构筑物;评选目标定位于推介行业的优秀标杆,鼓励敬业精神、工匠精神,通过评比了解文物保护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将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评选活动方法。他还提出了对该项评选活动的未来期许:鼓励保护工程中的研究(文物价值、保护技术和保护材料等等);强调设计施工一体化;关照今天、使保护融入当代生活;注重保护过程中的理念、精神和记忆等的传承;重视保护队伍的成长和人才培养,等等。

在当日举办的“多元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主题沙龙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邀请来自文物、农业、住建、农业遗产、旅游、新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分享他们对乡村景观的理解。

宋新潮在《乡村景观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出用生态博物馆的思路保护乡村景观——保护包括整个景观、生产、生活、村民以及相关联的一切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的整个发展过程,而非某一固化的发展阶段。这种保护理念立足于一个发展的、活态的整体性保护原则,既考虑到遗产和环境的保护,也考虑到生活、生产方式的保护。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闵庆文从农业遗产研究者的视角,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型、战略性、多功能性、濒危性的特点。他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为例,指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关键是让遗产拥有者和保护者受益,需要建立三个机制:以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以及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从旅游研究者的视角,提出,中国的乡村绅士化为乡村迎来了新的机遇,带来了乡村机构的变化,为整个国家带来新的机会。乡村的绅士化要掌握好度,共同发展“故乡重构”。在不忽略建筑因素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社会景观,将“工作地附近的住所”与“度假地的房屋”相融合,逐步以大城市为首由东部向中部逐渐扩展的趋势发展乡村“绅士化”。

穷游网总裁蔡景晖介绍了通过APP分享在乡村居住的体验。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邹怡情以景迈茶山为例,分享了建筑师群体在景迈茶山村落保护中形成的思考——建筑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做些什么:尊重原住民的选择,从研究传统民居的演变、分析建筑细部特性,研究民族间的细微差别,研究村民的精神层面的信仰等等,制定出合理的乡土建筑维修的原则和策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在沙龙总结中指出,本次沙龙围绕乡村景观的主题,强调了“融合”的概念,提出了要将保护传统村落和改善村民生活相融合,将乡村景观所包含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关注其中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外也要重视遗产保护和新兴媒体的结合,这些多元的声音、多样的视野,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乡村景观的概念与保护,展现了乡村景观的保护现状,并为我们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路径。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增补6个项目

2019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再次更新,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和唐帝陵6个项目列入《预备名单》。

其中“中—蒙—俄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这一近代全球化商贸主题类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稀缺性,对各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由海宁段海塘纵深防御体系及海塘管理机构、潮及潮文化史迹、乾隆南巡史迹五部分价值载体、15处遗产要素构成。遗产核心是自唐代起修葺至今并仍捍卫着钱塘江北岸的海宁海塘体系和人类与之博弈千年之久却又无法不叹服于其自然伟力的的钱塘江潮。“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以泉为基础,是济南聚落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济南岩溶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所形成的特殊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最终形成的独特大型聚落冷泉人工利用循环体系。石峁遗址是目前所见我国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阶段城址,具有规模宏大的格局、完备的城防设施、层次分明的聚落分布和精美的玉器文化,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和研究方向。咸阳塬上规模庞大,气势宏伟西汉帝陵,作为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是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及封建社会文化的突出见证,为中华文明体系形成初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陵墓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重要而独特的见证。唐帝陵是中古时期中国农业文明鼎盛朝代修建的帝王陵墓,以其至高的级别、典范性的规制与丰富的随葬品是构成唐文明的重要标识性内容,并因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对外开放交流的胸襟,使其成为东西方及东亚地区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丧葬礼仪交流的重要体现。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转发〈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移交办法(试行)〉并做好相关工作的通知》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转发〈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移交办法(试行)〉并做好相关工作的通知》。这是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印发《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移交办法(试行)》之后,国家文物局进一步明确军事法院涉案文物接收的规则和程序,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认真做好军事法院涉案文物接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海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结案后无偿移交文物行政部门,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据了解,为共同推动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移交接收规范化、制度化,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进行会商,就两部门共同做好涉案文物移交接收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正式印发《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移交办法(试行)》,明确了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移交主体和接收主体,规范了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临时保管的程序规则,对涉案军事文物和非军事文物的移交分别做出说明,并对移交的监督备案提出要求。

两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在上述《办法》和《通知》的要求之下,指导协调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军事法院,共同做好军事法院涉案文物的鉴定评估、临时保管、移交接收和备案工作,积累实操经验,完善工作机制。

“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12日至14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的“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文化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纪念这一划时代的爱国运动。

此次研讨会录用论文近百篇,与会学者围绕“五四”综合研究、鲁迅研究、新文化人物研究三大议题,分八个场次,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既有对五四研究史的回顾与总结,又有新史料的披露与挖掘,既有思想史的宏观把握,又有历史细微处的个案考察,兼及新文学作家作品的思想探究与互文分析,充分体现出文学与历史的交融对话。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了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系列展览:《国民:1919》将用近百件文物和文献资料展现参与五四运动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五四现场》展览将从多个视角放大呈现从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到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全景过程,《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八大家》展览则追述和缅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们的文化伟业和思想遗产。

猜你喜欢
遗产文物文化遗产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物掉包案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