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赣中花钗锣鼓乐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9-12-17 09:32
黄河之声 2019年15期
关键词:锣鼓文化遗产传统

樊 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8)

赣中花钗锣鼓乐的产生与发展源于赣中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并受当地环境气候及经济条件所影响,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孕育发展丰富,是江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吹打乐种。此外,其乐器组合十分丰富且具有地域特点,并拥有大量市场化的班社和完整的曲牌。最为重要的是,在大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非市场化,无法活态传承的大环境下,赣中花钗锣鼓乐还是“活”的,它不是以标本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是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乡民的生活当中。例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龙灯社火、朝仙敬神、重大仪式等特别的场合中,还有着花钗锣鼓乐的身影,它是当地乡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随着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中强调:“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中花钗锣鼓乐,作为江西传统吹打乐中鲜明特色的代表,有着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传承语境,在新时期下如何进行活态传承与保护成为了我们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赣中花钗锣鼓乐传承与保护现状及困境

赣中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朴实的人文内涵和风俗文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与新奇特音乐文化的冲击,获得娱乐活动的形式和渠道也更为广泛,人们的审美意向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赣中花钗锣鼓乐备受“冷落”。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群的审美趣向,娱乐关注点不同,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较低,更不用说花钗锣鼓乐为代表的乡土情怀民间音乐,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不具备时代潮流发展的特征。

缺乏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自觉性。“科学对事物结构和运行规律的理性揭示、艺术对于对象和生活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哲学对任何世界的命运与本质的反思,都是自觉地文化因素,自觉地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它不是自在自发地,而是通过教育、理论、系统化的道德规范,有意树立的社会典范等等而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引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2]近年来江西各级政府部门对于传统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从技术、经济、制度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但具体的实施效果有待商榷。具体来看,各地市区县对于花钗锣鼓乐及其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觉性。另一方面,与现代新媒体相比较,花钗锣鼓乐所流传的部分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在文化观念上存在盲区与缺失,这也是缺乏文化自觉性的一种表现。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仅仅依靠政府或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赣中地区的人民意识到花钗锣鼓乐的重要价值,如何让其传承与保护具备自信,并获得坚实的基础,这将是首要任务。

孕育土壤的缩小。赣中花钗锣鼓乐有着高亢激昂,豪迈欢快,音色丰富等特点,在各类风俗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例如:村民们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时令节气,庆祝活动等。花钗锣鼓乐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展示着这一方水土人们的精神面貌。但是近年来网络科技电子乐的发达,各种庆祝活动,婚丧嫁娶都选用科技电子音乐或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其潮流性和丰富性大大受到人们的追捧。一些能给花钗锣鼓乐带来商业经济活动以及扩大影响的生存土壤也在逐渐的缩小与消失。缺乏实践的土壤,这就严重阻碍了花钗锣鼓乐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除此以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时令节气,村民日常的祭祀仪式也由繁入简,由多至少,承载着社会仪式功能的花钗锣鼓乐逐渐没落。

传承人的减少,受众范围缩小。随着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增速,社会经济文化与结构的变革。赣中地区的城镇,大量的年轻人向发达城市外流,输出劳动力,学习花钗锣鼓乐无法给他们带来仅能维持生存的经济效益。随着年长一辈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传统的花钗锣鼓乐面临着严重传承危机。于此同时,年轻群体大量进入城市生活,也让花钗锣鼓乐的喜爱者逐渐减少,影响力逐渐弱化,年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都在发生转变。对于传统祭祀、时令节气等活动形式存在文化缺失,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理解的语境,认为这是“土”的东西,逐渐失去的强大的群众基础也是花钗锣鼓乐传承发展的面临的巨大困难。

二、赣中花钗锣鼓乐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及措施

(一)花钗锣鼓乐活态传承的对策

明确对传承人的培养与支持。现如今花钗锣鼓乐的传承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形式,唢呐演奏沿用传内不传外的规则,其它打击乐器演奏的传授也未有规范。对于花钗锣鼓乐活态传承的主体,首先就要从传承人的保护开始,对传承人所要传承的音乐演奏技巧与传统文化含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可运用科学的教育学方法论进行传承方式的覆盖,同时也要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乐器演奏教学,突出传统文化“原汁原味”体现。关于传承人的界定,“对于原本就是家族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的界定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但对于那些原本就是群体性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的界定就存在争议。”[3]花钗锣鼓乐既有单个的民间乐器演奏艺人口传心授的模式,也有6-8人组合的小合奏形式。对于传承人来说既有个体演奏传承艺人,也有以班社为整体的传承,不同的班社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对传承人提供演奏技术培训支持和经济支持,提供相应的鼓励制度,开辟使其绝活和技艺获得赞扬的途径。明确传承人的工作,除了传承花钗锣鼓乐的唢呐,钹等乐器演奏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花钗锣鼓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配合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做文化抢救与资料整理工作。

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意识到花钗锣鼓乐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花钗锣鼓乐来源于民间,服务于群众,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应由教育阵地为主要区域,培养文化的自觉性。“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的文化一起,取长补短,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重视社会教育和民众认知间的联系,让花钗锣鼓乐传承工作成为一项社会层面的行为。例如,在中小学建立花钗锣鼓乐队,设置民间音乐欣赏课程等,开设学习民间音乐文化及家庭教育的环节,进行科学传播,文化部门发挥辅助作用等。

扩大植根花钗锣乐的土壤。广泛开展各类庆典,民间赛事,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等活动,扩大花钗锣鼓乐的群众基础与影响力。开发出一条适合花钗锣鼓乐的产业道路,让传承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同时寻找花钗锣鼓乐的发展创造点,利用科技结合让传统民间音乐“活”起来。谨慎的寻找出让花钗锣鼓乐与现代科技结合发展的点,利用现在的VR科技技术全方位展现音画立体结合的“活”动态。

(二)花钗锣鼓乐的活态保护措施

投入对江西传统吹打乐口述史的研究。运用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的访谈,记录,获得直观资料。例如1979年全国艺术学科科研项目《中国民族音乐集成》规划的实施,其中《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江西卷》,把花钗锣鼓乐进行了初步的整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文化馆干部对花钗锣鼓乐进行收集、记谱,并对其历史追溯、分类特征、体裁内容简单记录。花钗锣鼓乐其单一的传承方式和老艺人的相继减少,口述史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口述史方法进行资料搜集,和历史研究记录,补充资料上的不足,丰富花钗锣鼓乐的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录音录像,获得更鲜活的史料形式,并展开各类型的学术讨论活动,促进更加全面深入科学的跨领域学科的合作与研究。

加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意识。花钗锣鼓乐植根于人民,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花钗锣鼓乐的保护不仅仅是个人或专业组织的责任,还要源于强大的群众基础。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举办具有传统音乐文化的庆典仪式,祭祀活动,鼓励民众参与。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手段,扩大花钗锣鼓乐的影响力,打造当地特色的音乐文化生态旅游区,展演具有社会功能的花钗锣鼓乐,置身于不同语境中,“活”现与各种世俗文化紧密结合的仪式活动,让民众了解她,喜爱她,保护她。

构建明确的保护体系,提供保护场域。花钗锣鼓乐的保护需要良好体系的支持,将其分解到不同的文化监管部门与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以明确多层监管机制的作用和保护重点,制定项目管理体系,保障科学合理的花钗锣鼓乐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5]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加大文化扶持力度,发挥其文化建设的基础职能,以多元化保护体系与制度建设要求作为工作展开的前提性条件。提供保护场域,开展花钗锣鼓音乐文化活动,最大限度的让更多人参与。针对于当前存在的环境变更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方案来进行花钗锣鼓乐区域的基础保障工作,探究创新发展基础,促进其长效利用。

三、结语

音乐文化的存在是因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花钗锣鼓乐伴随着赣中人民走过了风风雨雨,生生不息的音乐情怀也提醒我们需要对其传承、保护、谨慎创新。传统音乐的发展脚步不会停止。在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连接过程中,花钗锣鼓乐将始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的瑰宝,人类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将为其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锣鼓文化遗产传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Tough Nut to Crack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