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绍康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高平小学,广东广州 510945
实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利于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水平,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良好品行,因此,在开展养成教育过程,要合理的构建更加完善的成效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下面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有效的总结如何实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
养成教育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成效评价也主要针对上述方面的内容来开展。其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包含倾听、读书、书写、提问、思考、合作与评价等多方面的习惯培养。而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举止的文明程度、遵守规范的程度、尊重他人、守时、节约、勤俭及卫生等多方面的行为要求。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时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否达到更为全面、深入的程度,是实现养成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奠定基础。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偏向单纯好动,道德意识的建立尚未达到完善的水平,心里发育也不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但其品行尚未定性,因此便给教师的塑造预留出更大的空间。如果学校不能更好地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科学培养,便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一线教师应时刻将善恶观作为学生品行培养的指导原则,尽量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养成手段作为实现提升学生品行的重要途径,同时将养成教育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
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辅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生态化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和弘扬人性的善念,因此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应回归到教育的根本,从人性化的角度搭建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内涵层面入手建立适合学校特征的办学理念,从而完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针对道德习惯开展教育,更应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延伸,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实现端正的品行发展。实施养成教育时,应合理把握教育的难度,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教育工作,让学生逐渐提升对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实施养成教育的价值具体可体现为:一是不断促使学生更新习惯,让学生提升学习习惯的科学性,引导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目标。二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为目标,通过养成教育手段实现自我意识的建立与完善,从而辅助学生形成更为稳定的心理。
养成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行为和习惯进行规范化的养成,通过“教”的形式实现“养”的目的。其中既包含对具体行为的指导,也包括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便是行为、语言及思维方面的训练。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有机渗透养成教育,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行为及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实施教学,在校内可成立由校长、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的德育工作组,在周、月度例会上布置和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内容。每学期的第一周可作为常规性的教育活动期,让学生自主调整学习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活动中。此外还可定期开展写字、绘画及朗读等多类主题的竞赛活动,加强校园读书氛围的建设,利用早读和课前时间实行国学方面的教育,并制定相应的评比机制,定期对班级进行考察,通过严格的管理、评比与常规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完成养成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划分落实阶段性的养成教育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搜集和思考身边的实事,从而在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和评价。
2.3.1 口头评价
在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后,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大胆表述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辅助学生树立更强的自信。
肯定性评价:
评价方面的理论指出,若想促使学生获得更为正面和积极的发展,教师便需尽量使用肯定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从实践可知,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赞美的教学效果,往往要高于单纯的说教和严厉地批评。因此教师应尽量使用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品行发展进行有效的引导。
否定性评价:
在成效评价中,也会包括否定性的评价,但发表该方面评价意见时,教师应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即使批评也要体现出鼓励的意思,为学生营造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其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不断完善自我。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需使用委婉和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指正,让学生客观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但需注意不能打消学生追求进步的积极性,要使成效评价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与品行的重要助推手段。
2.3.2 体态激励
在进行语言评价之外,还可使用动作或者表情等其他方式实施评价。如微笑、眼神、鼓励的手势、抚摸等,这种无声的体态评价也能够有效传递出教师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为了不打破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可悄悄走进学生,用眼神进行制止,从而鼓励学生改正错误,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实践证明,这种暗示的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自主纠正错误,端正行为,与严词批评的教育方式相比,更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但为学生保留了自尊,还能让其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更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一,教师应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强化落实管理、服务与教学育人的理念,强化人本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从细节入手辅助学生形成更为端正的习惯和品行,潜移默化中实现养成教育。对此学校可广泛开展仪表着装、教育行为等方面的示范活动,让教师以岗位仪态和意识为自我培养目标,每个教师均需以此为行为的对照,积极反思自身的差距,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学识及道德等方面的提升,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潜在的教育力量。第二,需加强班主任的团队建设。班主任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人员,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情感最密切的人群。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时,首先应从班主任的团队构建入手,建立更具规范性的养成制度。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物质待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准则,通过考核结果促进班主任发挥更大的潜力实施养成教育工作。此外还需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彼此影响作用,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互动。最后学校可为班主任定期提供培训的机会,或将班会进行评比,把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编制成册进行校内分享,从而在激励优秀班主任的同时,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推荐效果,为全校教师提供更高的自我展示平台,促进养成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实。
总之,在小学阶段,有效的实行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是必要的,教师通过合理的进行养成教育实践,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有效的研究过程,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的制定更加完善的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以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