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鹏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播音主持学院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网络文艺也从“萌芽初现”稳步走向“欣欣向荣”,逐渐发展成为媒体时代的主流文化产品,结出了不少文艺硕果。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与文艺、传统与创新、小众与主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边界实现了消融,生产者、消费者、作品、平台等多方关系被颠覆重构,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移动端的普及使网络文艺真正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也传递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服务作用。网络文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后,网络文艺作为重要的概念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在政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网络文艺多元共存、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时代新景观。
类型丰富,多元生态初现。媒体融合的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舞台,如经典诗词、京剧艺术、文物宝藏等,都在媒体融合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也催生出了不少具有新媒体特征的新文艺形态,如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短视频、条形漫画、游戏直播等,它们共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网络文艺新生态。
去小众化,走入主流视野。伴随着移动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网络文艺逐渐从边缘化转向大众化消费,不少具有正能量的主流作品开始在网络上出现,显示出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弘扬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以及改编自网络小说的时代剧《大江大河》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平台支持,创作环境优越。现代网络技术为网络文艺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开放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更有利于提升网络文艺作品的传播力。比如,微博、今日头条等资讯类平台和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类平台,为优质内容提供了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出现则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低门槛的创作表达途径,为网络文艺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爆款频现,引领流行文化。媒体融合时代,以技术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公共媒体与自媒体建立起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矩阵。基于新媒体的网络文艺爆款产品也不断出现,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例如,《这!就是街舞》《奇葩说》《吐槽大会》等多款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的出现,引领着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现实聚焦不足。当前,尽管网络文艺蓬勃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主题单薄、内容表达的娱乐化和轻浮化等问题。以网络影视为例,大多数作品仍然以爱情、玄幻为主要选题,但对于现实的社会问题,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关注度都不够高,这也使作品缺乏反思社会的责任意识,未能很好地发挥网络文艺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
同质化较严重。当前,尽管国内的网络文艺作品迭出、爆款不断,但在垂直领域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比如,伴随着爱奇艺自制的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节目的火爆,各个平台竞相推出与此相关的以青年亚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其中仅舞蹈类的节目便高达8档之多,这也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媚俗倾向普遍。在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的主导下,网络文艺的创造和消费容易追逐短期效益,一味迎合受众低俗化的审美趣味,甚至打色情、暴力的擦边球。这既给受众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网络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
行业泡沫滋长。近些年,伴随着《盗墓笔记》《琅琊榜》《传》等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和游戏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也开始大量涌入网络文艺领域。但忽视了对产品创作质量的提升,而一味追求流量和经济价值的做法,导致行业体量不断膨胀但难以产生精品力作,形成了行业泡沫和虚假繁荣。
拥抱新兴技术,丰富传播样态。一方面,网络文艺需要借助多元平台扩展自身的融合面,将文艺与平台特征进行深度融合,丰富传播形式和样态。比如,为适应短视频用户的信息接受习惯,抖音上出现了不少时长不超过3分钟的综艺节目和网络剧。又如,以腾讯动漫为代表的漫画平台将“弹幕”技术融入到漫画的阅读过程中,让传统意义上静态、私人的漫画阅读成为动态的、互动的阅读,增强了受众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将新技术运用在网络文艺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借助新技术提高文艺作品的视听体验和内容质感。比如,《上新了·故宫》在内容上融合了动画、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元素,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历史场景,提高了受众的沉浸体验,拓宽了网络文艺的表达空间,为网络文艺的内容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关注群众心声,鼓励大众参与。
网络文艺的生产创作要提高文化自觉性,关注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创作出反映现实、传递民心的作品。为此,可以充分借力融媒体的互动性,关注群众所思所想,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比如,以反腐为主题的《人民的名义》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和追捧,是一部传达民心民意的现实主义佳作。网络文艺还可以主动引领受众从内容的接受者转向传播者,对文艺作品进行二次传播、二次创作,在互动中完成对文艺作品的内涵挖掘和对受众的文化陶冶。比如,在微博、知乎等公开平台引导特定话题讨论,或举办粉丝投票等活动,增强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抵御外来侵蚀。
网络文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聚合与扩散能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转化和社会化传播,增强网络文艺作品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网络文艺内容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开放的媒体环境下,网络文艺要抵挡住外来文化的侵蚀,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网络文艺需要助力传统经典文化的新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动力,发挥网络文艺作品文化传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灵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创作出具有高辨识度、文化影响力和民族自信的文艺作品。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文学、漫画、游戏等形式,对《山海经》《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经典作品进行借鉴和演绎,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树立精品意识,传递正确价值。网络文艺需要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提高专业度和艺术性,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有质量、有内涵的文艺作品。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网络选秀节目的热播引爆了偶像产业的飞速发展,却暴露出了过度娱乐化的问题。此后,节目重新立意,关注社会议题,突出强调偶像学员们的青年责任感,弘扬正能量,收获了年轻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是一次有思想、有态度的转型。
规范行业标准,构建良性生态。当前,互联网成为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网络文艺也渗透到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融合式网络格局。为了推动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不良现象进行集中整治,规范行业生态,净化网络文艺环境;二是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抵制抄袭和盗版现象,增强网络文艺工作者的原创信心,构建成熟的产业链,提高网络文艺作品的经济转化率;三是要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建设工作,通过着眼于作品本身,紧跟时代脉搏,引导网络文艺作品传播主流价值观,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
媒体融合时代,网络文艺要学会“借势借力”,寻找一条有效的创新突破之路。一是要借助新兴媒体技术之力,将新技术融入到内容创作中,丰富内容传播形式,提高网络文艺内容的表现力;二是要借助广大受众之力,倾听人民心声,关注现实议题,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网络文艺创作中;三是要借助传统文化之力,深入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提高网络文艺的创造力和自信力;四是要坚守主流价值观,抵制媚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创作倾向,坚持内容为王,树立精品意识,强化网络文艺的社会责任力;五是要加强行业规范性,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治理不法现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成熟产业链,提高网络文艺评论的引导能力,构建健康、长效、活跃的网络文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