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核心义在复音词研究中的价值

2019-12-17 04:31王云路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周旋大词典义项

王云路 王 诚 王 健

(1.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汉语史研究中心 2.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1.引言

复音词研究,大体来说,可以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开展。以往汉语学界受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侧重于用句法手段来分析复音词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构词法等同于造句法,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存在较大的局限,无法揭示复音词构词的深层规律,导致构词研究相对贫乏。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对复合词内部的语义关系有所关注,并尝试从语义角度入手研究构词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汉语复合词在结构形式上的非句法性质①刘叔新(1990)认为:“复合词结构无论其词素的顺序形式还是意义关系,都无句法性质,也非词法现象,而只是词汇性的。”王宁(2008)主张:“采用训诂学分析语义和语义关系的方法来讨论双音合成词语义结构模式的问题。”李运富(2010)指出:“研究复合词的构造应该以意义为中心。如果仅从语法上分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构词法并不等于造句法。”。笔者认为,汉语复音词研究应该从中国语言学自己的方法中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继承训诂学的传统,充分利用训诂材料,形式与意义并重,且以意义为主。核心义具有统摄词义的作用,可以解释词义发展演变的制约机制和词语内部意义之间的深层联系。我们已经通过具体实例,从揭示复音词的本义、探讨复音词的古今差异和分析复音词的构词理据三个方面,初步阐述了核心义在复音词研究中的价值(参见王云路,2017),本文以“周旋”“舒颜”“相得”等为例,从鉴别词语的假借义、准确阐释词语含义和揭示义项间的联系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核心义在复音词研究中的作用。

2.核心义有助于鉴别词语的假借义

《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毁谤阿罗叹(汉)果业,致令人貌不周旋。”蒋礼鸿(1981:71):“‘周旋’是修饰的意思,变文的‘周旋’,则就修饰的结果而言,所以又有漂亮义。”据此,《汉语大词典》所列“周旋”的义项中有一条是“美好,漂亮”。该条仅有一个例子,缺少其他书证,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试从核心义的角度分析。

“周旋”连言,指环绕、运转,其核心义就是循环、反复。《淮南子·览冥》:“左右若鞭,周旋若环。”《汉书·律历志上》:“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是其证。下面看“周旋”一词的诸含义。

其一,具体的回旋运动。《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进退”是直线的运动,“周旋”是回环的运动。《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这里分别说明动作的不同方向,包括前后(即进退)、左右、上下(即俯仰),都是直线运动,而“周旋”则是周曲回旋,是曲线运动。

互相追逐也是一种往复回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杜预注:“周旋,相追逐也。”也就是你追我、我追你,循环往复,故《汉语大词典》释为“辗转相追逐”。

徘徊也是一种往复的运动。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民思其轨,祠宇斯立。徘徊寺寝,遗像在图。周旋祠宇,庭序荒芜。榱栋倾落,草莱弗除。”“周旋”和“徘徊”相类,都是往返回旋、来回走动的意思。

空中的环绕、盘曲也称“周旋”。《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高下周旋”是说自上而下盘绕。

其二,特指古代行礼时周曲回旋的动作。《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谓之有威仪也。”又《文公十八年》:“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队。”这里“周旋”指行礼时周曲回旋的动作。《礼记·乐记》:“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陆德明释文:“还,音旋。”孔颖达疏:“周还,谓行礼周曲回旋也。”《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周旋”和“揖让”连言,也指行礼的动作①《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似乎不太准确。在上引的例子中,“周旋”与“进退”“揖让”并列。《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郑玄注“周还中规”云:“反行也,宜圜。”注“折还中矩”云:“曲行也,宜方。”可知“周旋”不是“方”而“中矩”的直线运动。至少在这些用例中,“周旋”应该不包括“进退”“揖让”,而是专指周曲回旋的动作。。

其三,比喻思绪萦绕,因为这是一种抽象的往复运动。旧题宋苏轼《渔樵闲话录》下篇:“周旋宛转,思之不得。”“周旋”和“宛转”相类,都有回旋、盘曲之义,这里形容思绪萦绕。

其四,“周旋”指环绕在某人身边,可以是照顾,也可以是交往。《楚辞·远游》:“雌蜺便娟以增挠兮。”王逸注:“神女周旋,侍左右也。”可以为证②当然,这里“周旋”主要还是指环绕,“侍”才是照顾。。《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这里“周旋”指交往、相处,即你来我往,循环往复,相较具体动作来说,已经有所概括、抽象。交往与照顾本不易区分。《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是其例。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前集卷二十六:“前日承见顾,稍此阻阔,遂获周旋,感激不能,无所慰也。”此例泛指“照顾”。元代文献中此义更为多见,如陈旅《安雅堂集》卷一《孝友堂辞》:“新堂兮言言,夙奉母兮周旋。”《故陈夫人张氏墓志铭》:“先君子暮年得痹疾,躬治药饵,周旋奉持,经岁忘其劳。”这两例都是说照顾父母,亦即陪侍在父母身边。

其五,指用财物等照顾他人,相当于周济、接济。宋沈焕《定川遗书》卷一《承奉郎孙君行状》:“然犹损衣辍食,以周旋姻亲之急,不事请谒,不营锥刀,忍穷如铁石,非其义,馈之不受。”明冯梦龙编《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当朝裴晋公每怀恻隐,极肯周旋落难之人。”

以上“周旋”的诸义均与其核心义“循环、反复”相关,而“美好、漂亮”义与“循环、反复”缺乏关联,可以推断,“周旋”应无此义,当排除这个义项。

那么《敦煌变文集》“人貌不周旋”该如何解释?黄征等(1997:1127,726)认为,“‘周旋’犹‘周全’,文中指容貌端正、福相完备而言”,“‘周旋’本为运转、环绕之义,引申之则有完备、周全义”。黄、张前说大致可从,但还需做点修正;后说则缺乏文献证据,“周旋”并无“周全、完备”义。“周全”一词,敦煌变文中未见。变文中较为多见的是“周圆”,而且“周旋”与“周圆”见于相类似的语境,如《八相变文》:“三大僧祇愿力坚,六波罗蜜行周旋。”《破魔变文》:“三代(大)僧祇愿力坚,六波罗蜜行周圆。”说明二者含义相近。“周圆”在变文中有相貌美好的意思,如《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证取如来金色身,三十二相悉周圆。”《维摩诘经讲经文》:“威仪满足尽钦逢,福相周圆咸恋暮(慕)。”《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欲得来生生相周圆,有财多福,有衣有食,须于今生,行其孝养云云。”因此,《丑女缘起》的“周旋”本来应作“周圆”,盖音近而假借。

3.核心义有助于准确阐释词语含义

三国魏曹植《妾薄命》诗之二:“腕弱不胜珠环,坐者叹惜舒颜。”黄节注:“舒颜犹解颜也。”《汉语大词典》引此例解释“舒颜”为“欢悦貌”,这个解释属于随文释义,而且“某某貌”一般用于解释状貌形容词,“舒颜”显然不是。我们从“舒”的核心义出发,可以更准确地阐释“舒颜”的结构和含义。

“舒”的本义是伸展,展开。《说文·予部》:“舒,伸也。一曰:舒,缓也。”伸展和迟缓二义相因。我们把“舒”的核心义概括为“缓慢地伸展”,伸展是其动作,缓慢是其状态。并列式复音词“舒×”也主要表示这两类含义。

如“舒布”,《汉书·李寻传》:“翼张舒布,烛临四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舒布,张广也。”又如“舒启”,《素问·气交变大论》:“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又如“舒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杼出,著盆中,寻绎舒张。”又如“舒达”,唐顾况《十月之郊》诗:“十月之郊,群木肇生。阳潜地中,舒达勾萌。”以上是同义并列结构,“舒”主要表示伸展、展开。也有反义并列,如“舒卷”,表示舒展和卷缩。南朝齐王融《巫山高》诗:“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舒×”也可以表示伸展状态的迟缓、安详。如“舒安”,《淮南子·原道》:“柔弱以静,舒安以定。”高诱注:“舒,详也。”又如“舒详”,汉蔡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舒详闲雅,仪节孔备。”又如“舒适”,《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又如“舒徐”,唐杜牧《张好好诗》:“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舒徐。”动作的缓慢与状态的安详往往不能分开,因此“舒×”这类双音词通常包含动作和状态两方面的特点。上引“舒安”等例均属此类,既表示举止的从容不迫,也可以表示状态的舒服安逸。再看几例:

如“舒迟”,形容状态就是从容不迫。《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孔颖达疏:“舒迟,闲雅也。”形容动作就是迟慢。《汉书·朱博传》:“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教授数百人,拜起舒迟。”

如“舒缓”,形容状态就是从容缓和。《汉书·五行志下》:“刘向以为,朓者疾也,君舒缓则臣骄慢,故日行迟而月行疾也。”形容动作就是迟慢。《北齐书·崔赡传》:“吏部尚书尉瑾性褊急,以赡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免归。”

如“舒展”,表示动作伸展、展开。《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十日一放,令其陆梁舒展,令马硬实也。”也可以表示心情放松自然。金王喆《声声慢》词:“自在逍遥做就,唯舒展,红霞光彩敷披。”

如“舒放”,三国魏嵇康《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情舒放”谓心情畅快。《魏书·李栗传》:“栗性简慢,……每在太祖前舒放倨傲,不自祗肃,咳唾任情。”此例言举止傲慢不恭。《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体舒放”谓身体舒坦。

叠音词有“舒舒”,形容水流缓慢貌。唐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也可以是行动迟缓貌。唐元结《说楚何惑王赋中》:“舒舒曳曳,若多醇酎而不知所制。”表示状态可以是安适貌。唐孟郊《靖安寄居》诗:“役生皆促促,心竟谁舒舒。”

明确了“舒”的核心义,可知“舒颜”是支配式结构。东汉班固《答宾戏》:“主人逌尔而笑。”李善注引项岱曰:“逌,宽舒颜色之貌。”“宽舒颜色”就是舒展颜面,就是“舒颜”。“舒颜”在唐代佛教文献中较为常见,如“舒颜引接”(《续高僧传》)、“舒颜解颐而笑”(《佛道论衡》)等。这里“舒颜”表示舒展颜面,可以是欢愉,也可以是放松、安详。但下面两例则明显不是“欢悦”,《续高僧传》卷二十七:“复有引肠树表条肉林中,舒颜而临白刃,含笑而受轻辱,并如本纪,又可嘉哉。”《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若见众生当即慰问,舒颜先语,平视和色。”前例“舒颜而临白刃”表示临危不惧,犹言“坦然”,后例“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承接上文“当即慰问”,表示安慰问候,从情绪上来讲都不是欢悦,更强调神色安详从容。

再从对文来看,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远离颦蹙,舒颜平视。”“舒颜”与“颦蹙”相对。宋李彭《泛舟》:“繁花已舒颜,晴哢复缓颊。”明孙蕡《西庵集》卷九有“放意舒颜”。此外,清谢星焕《得心集医案》:“间尝观夫子临症,始或蹙额,继乃舒颜,其慎重为何如也。”此例“蹙额”强调神色紧张,“舒颜”强调神色放松。

到了宋代,文献中单用“舒”也可以形容人神态、心情的舒展。如“意稍舒豁”(宋刘克庄《王南卿集序》)、“稍舒慈念”(宋王安石《慰太皇太后表》)、“人心稍舒”(宋汪藻《靖康要录》)等,“舒”都是用来形容人心情的舒缓,由差变好,而不单单是欢愉。

神色与人的心情密切相关。“敛容”,即正容,端庄之色。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就有“整衣服,敛容颜”之语,还有“正冠而敛容”(《北齐书·王昕传》)、“敛容肃坐”(《颜氏家训·风操》)都可见其正容端庄之义。又有“宽容”,也可以表示神色从容。《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裴注引张璠《汉纪》:“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此处“宽”亦作舒缓解,《玉篇·宀部》:“宽,缓也。”

“颜”与“容”义近。《广韵·删韵》:“颜,颜容。”有复音词“×颜”,如“柔颜”,表示面色和悦。南朝宋谢灵运《长歌行》:“朽貌改鲜色,悴容变柔颜。”又如“开颜”,表示高兴。《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舒颜”与之同义。

眉眼常常可以突出表达人的感情,如成语“攒眉蹙额”表示愁闷,“扬眉吐气”“眉开眼笑”表示得意快活,“怒目攒眉”“怒目睁眉”“怒目横眉”表示凶恶气愤;动宾式双音词“蹙眉”“颦眉”“眉”“结眉”“皱眉”“锁眉”“促眉”“敛眉”指眉头紧皱,表达忧愁烦闷之情;而“开眉”“伸眉”“张眉”“放眉”“舒眉”表示眉目舒张,包含愉悦、兴奋、得意、解脱愁苦等多种感情,“舒颜”与之类似。

还有“舒心”“舒怀”等,“舒”都是舒展、展开之义。《汉语大词典》中,“舒心”“舒眉”分别解释为“抒展心情”“展开眉头”,甚确;而“舒怀”释为“开怀;心情舒畅”,其实“开怀”即是“舒展胸怀”。由此观之,《汉语大词典》将“舒颜”解释为“欢悦貌”,不能呈现其内部结构,从核心义的角度加以分析,则能更准确地阐释其含义。

4.核心义有助于揭示义项间的联系

《汉语大词典》“相得”条列有四个义项:①相配,相称;②彼此投合;③互相联络;④会合。这四个义项是什么关系?我们用核心义理论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文献用例与注家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提取“得”的核心义。《易·革》:“彖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王弼注:“凡不合然后乃变生,变之所生,生于不合者也,故取不合之象以为革也。”用“不合”释“不相得”。《左传·哀公二十四年》:“闰月,公如越,得太子适郢。”杜注:“得,相亲悦也。”杜预解释“得”是情感相合的意思,故《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周礼·考工记·轮人》:“直以指牙,牙得则无槷而固,不得则有槷必足见也。”郑注:“得,谓倨句凿内相应也。”郑玄谓物件凹凸部分的吻合为“得”。《荀子·议兵》:“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王先谦集解:“得序,各当其任。”以官员与官职相称为“得序”。可见,“得”用于诸多方面,都是“相合”“一致”的意思。因而,我们推定“得”的核心义是“合”。

再看其他文献例证。《战国策·燕策二》:“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人称之,以其合两而为一也。”这是说两条鱼合在一起才能前行。《淮南子·齐俗》:“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文子》“得”作“中”,“得”和“中”在这里都是符合的意思。上述例子中“得”的各个含义可以由“合”这个核心义来统摄,具体说就是两者的契合或双方的相应(参见陈兴伟,1991)。

其次,讨论“相得”的诸义项。其一,事物间相配、相称是“合”。《易·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韩康伯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这是“天数”与“地数”相配合。《礼记·王制》:“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郑注:“得,犹足也。”孙希旦集解:“地也,邑也,民居也,三者大小众寡必将相称。”就是说三者要配合得当①郑玄谓“犹足”的意思是说,地、邑的大小要足够民居,这其实是文意训释。。其二,人与人之间彼此投合是“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这是说两人的志趣、习性相投合。其三,物与物会合也是“合”。《水经注·清漳水》:“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这是说两条水相汇合。《汉语大词典》所列第三个义项“互相联络”属于随文释义,不够确切。《墨子·备梯》:“以白衣为服,以号相得,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这是指接头暗号,口令相互合得上,就可以传递消息,也是一种吻合。由此看来,这些不同义项的区别,就在于核心义搭配对象的不同,“相得”用于物,就是相配与会合,用于人,就是投合一致,其本质都是“相合”。

再次,从反义词入手,“相得”的反义是“不得”,就是两者不相合或两方不相应,“相得无间”指彼此投合,没有隔阂,“不得”就是不投合、有隔膜。《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又《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焦循正义把“不得”解释为“失意”是妥当的,换言之,“不得于君”“不得乎亲”就是不合于君、亲之意。又《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所谓“行有不得”具体指“爱人不亲”“治人不治”“礼人不答”,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对方契合的回应。《管子·轻重丁》:“桓寡人之德子无所宠,若此而不受,寡人不得于心。”这里“不得于心”谓不安于心,心意得不到满足,换言之,就是实际情况与心里希望的不相符②“得心”犹遂心,如《易林·随之萃》:“得心欢忻,和悦相乐。”。《列子·汤问》:“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得”与“应”相对,是说在内与心不能相应,在外与琴不能相应。

最后,从字形和相关词语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得”的核心义是“合”?考《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见部》:“,取也。”行取而获得,就是行动达到了目的,质言之,即行为与心理预期相合。语素“得”在复音词中的常用义是得到、获得,这是用的本义;但有一部分不能用“得到”“获得”来解释,从“得”的核心义出发,就比较容易理解语素和词本身的含义了。如:

“得性”,《汉语大词典》释为“合其情性”③《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毛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南朝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虫得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得意”,《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其一,领会旨趣。《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的“得”可以简单理解为得到,不过“意”是抽象的思想,所以“得”又可释为领会,也就是与思想相感应。其二,犹得志,谓与愿望相合。《管子·小匡》:“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其三,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汉刘向《列女传·黎庄夫人》:“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①《汉语大词典》引《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西明寺《金刚经》,有钟、王、欧、虞、褚、陆诸家法,自为得意。”此例“得意”似应为得诸家笔意的意思。这里的“得”都是实现、满足的意思,换言之即实际情况与心理预期相符合,前者是志向得以实现,后者是心意得到满足②《汉语大词典》第四个义项“指及第”。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这其实是表得志的“得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文意训释。。

“得度”,谓合乎法度。《战国策·魏策二》:“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君子动作有应,从容得度。”

“得极”,即得中,得其宜。《史记·周本纪》:“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裴骃集解引韦昭曰:“极,中也。”“极”本义指房屋中栋、正梁,其特点是居中至高,故有中义。得中,就是合乎中、合其宜。

“得正”,谓得正道。《礼记·檀弓上》:“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孔疏:“吾今更何求焉,唯求正道易换其箦而即仆焉。”其实就是合乎正道,符合礼的要求。

“得道”,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于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

“得体”,原指仪容、服饰、举止等与身份相称。《礼记·仲尼燕居》:“官得其体。”孔颖达疏:“体谓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后以言行得当、恰如其分为“得体”。

“得趣”,谓合乎礼之旨意。《文选·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薛综注:“趣,意也。……举动合礼之意也。”“趣”指旨意、旨趣,此谓礼之旨趣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趣者,趋向之义,故引申为归趣、旨趣之称。”。

“得气”,谓适合节气、时令。汉班固《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汉晁错《募民实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结语

近几十年复音词训释的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中古、近代汉语领域,取得了远超过前人的成绩。同时,还涌现了不少断代词语通释、专书语言词典、断代语言词典、专类语言词典等,汇集了复音词词义考释的成果,其中较为全面反映复音词词义考释成绩、集古今汉语词语之大成的是《汉语大词典》。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条件的限制,《汉语大词典》还存在不少问题,极少对词语义项之间的关联做出说明,一些词语或义项的解释需要探讨和辨正。这些缺憾中的相当一部分问题有赖于核心义分析来解决。核心义像一个无形的磁场,能把与之相关的意义吸附、统摄在一起,不在这个语义磁场范围之内的意义,就需要考虑是不是假借义,或者是随文生意造成的误释;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往往存在关联,核心义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义项之间的联系。总之,核心义在复音词的意义研究中起着枢纽和关键的作用,对于辞书编撰颇具实用价值。

引用书目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国语集解》,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淮南子集释》,何宁撰,中华书局1998年。《三国志》,[晋]陈寿,中华书局1959年。《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说文解字注笺》,[清]徐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中华书局1961年。

猜你喜欢
周旋大词典义项
和自己周旋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英语大师”陆谷孙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